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专题荟萃 > 学习教育 > 河南省政协60华诞 > 委员风采

剪出农民新形象

时间:2015-10-30 00:00 来源:河南省政协网
一个农民展示生命姿彩的舞台在哪里?在庄稼地麦田间,抑或是乡音俚曲中?但对于禹州市范坡镇徐闫村人徐光豫来说,当普普通通的红纸在他的手中变成翩翩飞舞的蝴蝶,变成交颈同游的鸳鸯,变成低头嬉戏的孩童,他的舞台变得无限宽广。

  走出范坡,走出许昌,走出河南,走到第六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农民书画家大赛”的舞台上,徐光豫用灵巧的双手展示着当代农民的新形象。

  靠着握了半辈子锄头的双手,徐光豫剪出变幻无穷的团花、蝴蝶……继而捧回第六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十佳农民书画家”的殊荣,一切都显得很梦幻。在大赛的舞台上,徐光豫流下激动的泪水,不仅仅是因为获奖,更因忆起了自己几十年的剪纸岁月,以及因剪纸而扩展的生命宽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厚重的许昌深藏着不知多少文人墨客、能工巧匠。1946年,徐光豫出生在禹州一个有着浓厚民间艺术氛围的家庭里。在他的记忆中,爷爷除了剪纸外,画画、木雕、扎花等样样精通,村子附近庙里的壁画很多都出自爷爷之手。

  到了父母这一代,古老的民间艺术并未失传,很小的时候,他就依偎在母亲怀里看剪纸,母亲剪一夜他就能看一夜。当一片片红纸在母亲的手里变成鸳鸯、石榴……他觉得无比神奇,也就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剪纸艺术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在农村,剪纸并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每至年节,或是村里有了喜事,剪纸就成为烘托气氛最好的方式之一。当时,徐家人擅长剪的“囍”字,活泼而不呆板,深受当地人喜爱,谁家有喜事儿,都会来求一些。一边交谈一边剪,一会儿,徐光豫就剪出了自家一直传承的“囍”字。

  “这个‘囍’字,与农村传统的‘囍’字不大一样,家里人一直都是这样剪的,但从来没有起过名字,直到有一次,我去给学生上剪纸课,学生给它起了个非常传神的名字叫‘牛头喜’,我一下子觉得,这个名字太好了。”说话间,徐光豫就又剪出来了一个,“囍”字的上半部分演化为尖尖的牛角,中间为牛的鼻孔,喜庆中透着几分童真的情趣。

  1964年,读初中的徐光豫在《河南日报》上发现了一个圆形剪纸,新颖别致的样式让他痴迷很久。没有具体的步骤,光靠着图案线条,徐光豫硬是把那幅喜鹊报春图剪了出来,并且丝毫不差。正是在那个时候,徐光豫感悟到:圆形的剪纸,只要剪裁得当,就能变换出无数的样式。剪纸这门艺术,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了。

  此后的50多年间,徐光豫投身剪纸艺术,再也未曾离开。

  从1964年到1992年间,徐光豫在十里八乡的名气很大,甚至几百公里外的人也会跑来求他一幅剪纸,但他并未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乡亲们喜爱,就给他们剪一幅,谁家有喜事,就剪一些捧捧场。春天的花、夏天的蝉、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都是徐光豫创作的灵感,在农村这块肥沃的艺术土壤中,徐光豫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也体会着剪纸带给自己的快乐。

  1993年,徐光豫在许昌市群艺馆看馆里的剪纸收藏,当看到一幅圆形剪纸时,当时的馆长杜克礼问徐光豫:会剪这样的吗?徐光豫答道:“会!”平静的回答下,徐光豫内心深处却无比激动,在他看来,自己怎么剪都比这幅作品强,也就是从那时起,徐光豫知道,自己的作品可以拿出去,拿到更大的舞台上展示了。

  此后,徐光豫为当时的集体婚礼潜心创作了一幅《百鸳图》,在直径80cm的圆形剪纸上,有50对鸳鸯,每对鸳鸯都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搭配松柏、祥云、荷花等,喜庆而又充满美好的寓意。当他将这幅作品拿给当时的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倪宝诚时,倪宝诚当时就震惊了。倪宝诚告诉他说:“没想到你能剪出这样的作品,团花是你的优势啊,你创作几十件团花作品,国家给你办展览!”

  团花!在倪宝诚口中,徐光豫第一次知道自己最爱的剪纸样式的名字,对徐光豫来说,这就像自己养了30年的孩子,直到那一天,他才知道孩子的名字叫什么。徐光豫的灵感如溪流突破了山石一般,一下子打开了。

  在徐光豫的剪纸生涯里,最值得骄傲的除了团花,还有他独创的“毛毛蝶”。

  说到“毛毛蝶”剪纸的诞生,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1993年,徐光豫在家里等待一个采访时,随手剪着蝴蝶,剪一只,就贴在墙上的空白处,然后再剪一只,等他从剪纸中醒过来,一面墙已经被他贴满了,一下子他的脑子全部被蝴蝶填满,一发不可收拾。他萌生了剪出千蝶图的想法,给后人留下1000种蝴蝶的样式。

  如何让蝴蝶更有灵气,更有生命的活力?徐光豫想到了改变传统的蝴蝶样式,在蝴蝶边缘剪出一根根羽毛。羽毛越剪越多,但看起来怎么都不像,最后他参考鸡毛的样子,剪出了变化多样的“毛毛蝶”。

  自此开始,徐光豫剪了上千只“毛毛蝶”样式,翻开它珍藏的一个信封,里边整整齐齐夹着一摞A4白纸,白纸中间就是他的1000只蝴蝶作品。他将动物、花卉、传统服饰等元素融合到蝴蝶造型中去,小小的一幅剪纸作品,却幻化出1000种不同的蝴蝶模样,虎头蝶、瓦当蝶、太极蝶、祥云蝶、彩蝶苗衣……每一幅剪纸作品,都表达着美好的寓意,也体现着徐光豫对剪纸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几十年的剪纸创作中,徐光豫走遍了禹州、许昌。从1992年开始,徐光豫骑自行车走遍了周边地区,足迹遍布286个自然村,访问了300多名民间艺人,收集了“花门”(门笺,剪纸样式的一种)样式60多种,根据老人口述挖掘出古代“花门”样式10余种。

  每一次的考察,徐光豫都会形成文字,他写出了《许禹地区“花门”考察报告》《禹州民间剪纸的兴衰与发展》等论文,并发表在专业期刊上。

  在几十年的剪纸生涯里,有取得成就的喜悦,也有为剪纸付出的艰辛,他坚持剪到眼睛流血,剪到家人毁掉他所有的资料和作品,但对于徐光裕来说,剪纸就如同他的生命,早已血肉相连,又怎能放弃?

  因为剪纸,徐光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的剪纸作品被各地广泛收藏,他也被称为“中华神剪”“中华剪纸第一人”。

  1993年6月,他被授予“河南省民间剪纸艺术家”称号,其作品《麒麟送子》送京参展,获得“中华当代艺术家大奖赛”精品奖。

  1994年10月,徐光豫应邀出席中国工艺美术收藏大会,并成为唯一的农民委员。

  2006年,在中国云南国际民间工艺高层论坛工艺品展览会暨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徐光豫的作品《彩蝶苗衣》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国内外专家作品选辑》。

  2008年4月,徐光豫根据民间传统的“五福临门”剪纸创作了《北京奥运五福迎门》,以天安门、奥运五环、蝙蝠等形象将民间艺术与奥运主题相结合,获得2008年奥林匹克之旅书画艺术展“特等奖”(最高奖)。

  2012年,徐光豫创作作品《蕴》一只大蝴蝶上点缀着56只小蝴蝶,大蝴蝶寓意伟大的祖国,56只小蝴蝶代表56个民族,表达了祖国昌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2014年8月,徐光豫参加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与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农民书画家大赛”,他以一幅《鸳鸯并蒂莲·生个孩子中状元》团花剪纸,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选“十佳农民书画家”。

  几十年间,徐光豫醉心剪纸,对剪纸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是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现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我们就要用民族的、传统的去正面PK。很多民间艺术形式寓意很好,但比较粗糙,我希望把传统的东西进行创新,使之符合现代审美和时代步伐。”在徐光豫的想法里,他希望将剪纸好好发展,将剪纸变成为一种装饰品,走进千家万户,甚至走向世界。

  个子不高的徐光豫,是最普通的中国农民模样,但他所展现的,却是剧变的中国大地上全新的农民形象。在他的话语和眼神里,我们看到的是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正抬起头、挺直身子,走向了更远方。

(许昌市政协推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