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富委员代表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在河南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我省以太极拳、少林功夫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知识性、集约性、辐射性和公共性特点,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创造力,通过文化体验、科技生成、媒介传播等传承嫁接,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智力与资本、文化与产业的融合转化,成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在“非遗”推进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非遗”项目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认识不足,对“非遗”提升服务业层次、通过文化体验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理解不透,“古为今用”“东学西渐”的自信心不足。二是统筹规划不到位。主要是规划层次不高,统筹力度不大,科学性值得商榷。三是资源整合不到位。资源整合与机制理顺不够,尚未形成发展合力。比如,太极拳没有统一的文化品牌,少林功夫的旅游门票经济尚未打破。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人才结构不合理,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科学的培训模式没有形成,人才使用和引进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灵活的运作机制。五是制度机制保障不到位。扶持保障政策不到位,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为此,我们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认识“非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特点,增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坚持保护发展,正确处理“非遗”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利用。实施“非遗”研究协同创新工程,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集中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永续资源。推进多主体、多形式的“非遗”知识普及教育,培育“非遗”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社会人文基础。
2.科学制订规划,搞好顶层设计。对有特定起源地和不可移动的“非遗”项目,要科学划分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和发展区,形成“门内保护,门外经营”的格局,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借助现代科技信息网络等手段,积极培育以“非遗”元素为灵魂的创意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以“非遗”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体系,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3.强力整合资源,突出项目带动。建立河南省“非遗”文化体验园区,以体育疗养、武术健身、中医养生、心理调适、身心修炼为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功夫修学游基地和中国功夫大学,推动以“非遗”重点项目发源地生态文化保护圈带动大旅游圈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国家和省级典籍整理项目,开展“非遗”资料的抢救性挖掘整理、出版和研究交流,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区域合作,建立“非遗”资源富集城市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开放推动“非遗”与高端服务业的融合。依托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展示基地、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
4.强化人才建设,增创发展优势。鼓励支持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体育教练创办传承讲习所,确保“非遗”薪火相传。注重培养满足“非遗”助推高端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促进高端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依托文化创意体验园区,建设创新基地,集聚创新人才。建立新型人才管理机制,确保各类人才合理流动。
5.强化政策引导,营造发展环境。对“非遗”传承项目和以其为文化内核的高端服务业项目,在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制订行业标准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监管机制和征信服务系统。(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秘书处 供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