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政协论坛 > 发言摘登

加强农村卫生综合整治 改善人居环境

时间:2015-07-17 00:00 来源:

[杨振云同志代表邓州市政协在河南省政协十一届十二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近年来,我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按照“改善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文明意识不断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得到深入、扎实推进。但在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上,各县市普遍存在着措施、经费、人员、机制等落实不到位现象,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个别农村污染现象严重,具体情况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域广阔种类复杂,垃圾收集处理工作任务繁重。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数量激增。除厨余垃圾、建筑垃圾、植物枝叶外,可回收垃圾如金属、塑料、玻璃、纸板等与不可回收垃圾如废旧衣物、尼龙织物、皮革、废电池、农药瓶、塑料袋等,沟边路边村边随意丢弃堆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虽然每个村垃圾总量不大,但对于农村来说,群众居住分散,村级打扫、收集、分类、运输非常困难。二是设施匮乏经费短缺,垃圾收集处理工作举步维艰。多数村庄没有垃圾集中堆放或收集处理设施,仅少数村庄虽有简易填埋场,但基本未做任何技术处理。虽然乡镇和村级都筹措了启动资金,但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卫生管理、清运、填埋等所需费用,显得杯水车薪,力不从心。三是机制不全支撑乏力,垃圾收集处理工作运转困难。我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意见比较明确: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但在户分类问题上,大部分群众环保知识贫乏,不知道如何分类,缺乏引导培训;在村收集问题上,村级垃圾收集池数量过少,保洁岗位人员待遇无法保障;在乡运输问题上,农村垃圾收集点设置过少,部分乡镇因成本较高,出现中途随意倾倒现象,造成了二次污染;在县处理问题上,缺乏垃圾处理环保项目,垃圾处理模式单一,仅限于集中填埋。四是意识薄弱观念滞后,垃圾收集处理工作进展缓慢。农村群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囿于传统观念、习惯和方式、方法,垃圾乱堆乱放,简单化、原始化处理。同时,多数村组干部对垃圾收集处理工作重视不够,对做好垃圾收集处理工作信心不足、决心不大,存在观望和应付思想。

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部署。要以规划为龙头,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村镇基础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区域共建共享。各市(县、区)要大量建设污水处理厂,落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垃圾处理找好出路,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二要突出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集中整治“屋边、路边、水边、街边”。当前,应先期选择一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居)进行试点,加强规划引导,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工作机制,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三要强化经费保障,完善投入机制。一是用足用活政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完成整治任务好的乡镇、村(居)给予奖补。三是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卫人员经费、运输费用总数大,必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议政府承担60%,其余40%实行乡镇投入一点,市(县、区)有关部门帮助一点,村民集资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向上争取扶持一点的方式多方筹措。

四要加强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按照常态化、制度化要求,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纳入市(县、区)年度目标管理综合考核,采取定期督查和随机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评比排名,半年一观摩一总结,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五要尊重群众意愿,实行村民自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涉及千千万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建议政府在科学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点的同时,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避免因地点设置不合理而产生的矛盾纠纷。要充分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引导群众制订“村规民约”,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中的问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