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政协论坛 > 发言摘登

关于我省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调查与建议

时间:2015-07-17 00:00 来源:河南省政协网

[高委委员代表省政协市级政协工作委员会在河南省政协十一届十二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近来,由市级政协工作委员会牵头,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文化厅、广电局、民进河南省委等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就“我省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问题,赴洛阳、新乡、焦作、济源等地进行了考察调研。

一、我省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初见成效

1.各级党委政府把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印发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省文化厅下发了贯彻落实《意见》的通知,各地积极行动,有力促进了全省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顺利开展。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建设进展顺利。目前我省1897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综合文化站,415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文化服务中心。近一半的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大院,各类民间业余团队近3万支,文化类社会组织600多家。

3.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逐步提升。各地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和效能,使文化服务中心成为群众学习、娱乐的最佳场所,打造特色品牌,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二、制约基层文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我省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虽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建设水平还不高,面临的困难还不少,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1.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对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有些地方开展文化服务工作的理念、思路和举措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投入缺口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缺少扶持政策,困难地方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的免费配套开放经费没有得到落实。

3.服务人员少。公共文化人才总量偏少,整体水平不高,待遇偏低。许多文化大院都是靠一些老教师、文艺爱好者的自愿服务维持运行。

4.服务作用弱。一些农村文化中心规模小,档次低,功能不完善。不少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形式单一、针对性差,一些群众喜爱的项目未能开展,存在“书屋没人进,电影没人看”的现象。

三、加快我省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性,真正把文化建设放到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让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落实、同考核。

2.深化改革,推进多元投资。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经费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经费,保证基层各项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得到落实。二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建设设施、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的运营方式。三要整合各种资源。要把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城镇化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实现资源共享。

3.多措并举,建设人才队伍。一要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编制不足的问题。按照服务人口的比例合理设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编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可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等形式配备专职管理员。二要加强服务人员培训。要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促进文化服务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升。三要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

4.以人为本,提升服务效能。一要丰富公共文化内容。要从实际出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群众热切期盼的方面着手,切实做到“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富有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二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要通过优秀的文化作品吸引群众参与,鼓励群众自办各类文化团队,自编自演各类节目,让群众不仅成为公共文化的享有者,而且还成为公共文化的创造者。三要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快基层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农家书屋、电子阅报屏建设。充分利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现代传播渠道,使基层群众获得更方便更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省政协十一届十二次常委会议秘书处 供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