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焕常委代表省工商联在河南省政协十一届十二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2013年以来,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必将推动我国优势产业走出去、优势产能转出去,必将进一步优化我国贸易结构,促进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带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也是我省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的大好时机。
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在行政审批、外汇管理、财政税收、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民营企业“走出去”投资的总量越来越大,投资的区域也越来越广,已逐步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但是,受经验不足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多变的制约,我省多数民营企业仍处在观望状态,对往哪里走、怎么走心里没底,对优惠政策能否落地心存顾虑。一些已经“走出去”的企业还面临项目审批难、经营发展难、安全保障难、人才获取难、境外融资难等问题。一些地方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方式、“走出去”的国家和地区了解不全面,对民营企业跨国兼并重组、建设园区、收购资源等重大对外投资情况不能完全掌握,在引导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工作中还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对策。
全面推进有条件、有实力、有准备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前布局,对推动我省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抢占先机意义重大。我们建议:
1.政府要引导扶持。制定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专项规划,把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落实到具体政策层面。加强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指导,帮助民营企业了解政策、用足政策。邀请工商联和有关研究咨询机构,对“走出去”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推动政策落实到位,为民营企业“走出去”营造更好环境。
2.部门要合力推动。进一步简化手续,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融资难、信用保险、海关进出、外事签证、外汇结算等方面的困难,保障“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在外财产和人身安全,为民营企业创造更优质的“走出去”条件。
3.商会要强化服务。通过开展培训,搭建交流平台,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作用等,引导企业抱团走出去,形成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竞争优势和集群效应。
4.企业要练好内功。加强人才、资金和管理能力储备。知己知彼,充分了解投资国的国情、政治、法律、市场、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环境,强化风险管控和危机处理能力。明确市场优势,清醒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赢利点,确保能够快速盈利。加强与当地政府、商协会的联系沟通,提高员工本地化率等,实现多方共赢。
(省政协十一届十二次常委会议秘书处 供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