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拥军常委代表农工党河南省委在省政协十一届十八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医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全省现有规模以上药品生产企业328家,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1959.87亿元,占全国25537亿元的7.67%,同比增长16.8%;实现利润171.47亿元,占全国2627.3亿元的6.53%,同比增长8.2%。但仍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医药产业是支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基础,是具有较强成长性、关联性和带动性的朝阳产业,在惠民生、稳增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把我省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建议:
一要注重规划引导,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河南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尽快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河南省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30年)》,采取切实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加大实施力度,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促进我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要强化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要完善政产学研用的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等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开发手性合成、酶催化、结晶控制等化学药制备技术,推动大规模细胞培养及纯化、抗体偶联、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培养等生物技术研发及工程化,重点开发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治疗药物,重点仿制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国外专利到期药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造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医药科技创新基地。运用数据库、计算机筛选、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医药产品技术研发、产业化、安全评价、临床评价等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我省医药新产品研制能力。
三要加快质量升级,促进绿色安全发展。全面实施并严格执行新版GMP,完善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健全药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医药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质量主体责任,督促医药生产企业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加快完善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和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第三方质量可靠性评价平台。建设绿色工厂和循环经济园区,推动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加强副产物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污染物综合治理。强化环境风险管控,防止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四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医药和化工、医疗器械和装备、中药材和中成药、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和流通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品和技术相近的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采取资金注入、技术入股等合作形式,组建产业联盟或联合体。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创建一批管理规范、环境友好、特色突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集聚区。
五要加强政策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支持应用示范、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联盟建设和创新产品研发,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医药生产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并购、重组。鼓励医药企业与大型医院合作建设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示范应用基地、培训中心,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眼于药物创新、医疗器械核心软硬件开发、中医药传承、医药产品国际注册等方面的需求,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豫创新创业。鼓励医药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业创新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健全技术、技能等要素参与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省政协十一届十八次常委会议秘书处 供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