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爱冬委员代表致公党河南省委筹委会在省政协十一届十八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2015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为62144万吨。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基础商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也为国际粮价保持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但粮食高产量、高价格、高库存“三高”特征明显。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居历史最高水平,库存量大约接近于一年的粮食产量。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在全国各省中一直名列前茅,2015年粮食库存量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粮食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去库存、调结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建议:
1.推行农业产品价补分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我国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实行的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实行的是临时收储政策。但正是因为受到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价的支撑,国内粮价长期维持高位。实现价格和补贴分离,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将粮价决定权交给市场。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才能推动形成种得好、加工好、销售好的良性互动格局。建议:一是必须遏制进口量增长的趋势,这并不是说拒绝进口,而是促进国内市场价格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二是不能增加新的库存;三是要搞活市场,实现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四是在改革过程中维护农民的合理收益。
2.加快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一是要以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导向为指引,引导农民种植优良品种,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消费升级需要,在提高和改善农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二是深入品种结构调整,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品牌农业创建,创新营销模式,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推进农业产品产业升级。一是要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指引,以产业链思维促进资源整合,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河南要将永城试点作为全省突破口,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形成粮食、肉类、酒品三大精深加工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在推广“永城模式”的同时,也要创新突破,着力推动面粉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大型粮食、食品集团和战略性投资伙伴,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兼并重组,推动区域面粉食品电子商务产业园、产业集聚区食品产业园等建设,发展壮大面制食品工业。
(省政协十一届十八次常委会议秘书处 供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