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柱委员代表民建河南省委员会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近年来,全省上下对空气质量治理狠下工夫,采取了不少“铁手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空气质量现状仍然严峻。一是能源消耗大且结构不合理。二是作为农业大省,耕地过度施肥、秸秆处理失当、养殖业的氨排放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使大气污染面临特殊问题。三是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大气污染防控需求。
为此建议:
1.加强科技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撑。政府牵头组织技术团队制定详细的方案指南和技术导则,保障差异性环保政策的落实;总结环境标准落实的最佳案例,并进行环境经济效益评估;引入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测环境治理效果,并动态更新治理方案,为大气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结合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建立动态污染源清单,有针对性地制定大气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
2.控制非电行业煤炭使用。强化非电行业落后用煤装置的淘汰和环保监管,借鉴火电行业环保补贴政策,使其他工业行业实施清洁高效技术改造享有同等待遇;在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创新商业模式,开展集中供清洁能源试点示范,实施园区集中供热、供清洁煤气。
3.加快农业现代化,建立村镇静脉产业园区。通过采用高温菌种技术将农业生产的秸秆和养殖废弃物进行快速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实现有机肥替代氮肥减少氨排放,建立农村分布式能源站减少碳排放。
4.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协调技术团队、设计机构和融资部门,大力推动环保企业培育壮大;针对传统的脱硫、脱氮及颗粒物控制,加强工程技术组合与系统优化,彻底改造高污染产业;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与治理技术研发;加强光伏的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
5.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一是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通过与其他地区开展产能合作,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二是推动新兴经济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下决心减少化工、焦炭、水泥、冶金等高污染行业审批、扩建和生产。三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制定清洁生产标准,作为强制性措施要求每个企业必须做到清洁生产。同时,政府应该在企业改造资金、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加以支持。四是结合区域环境容量,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和城市规划,以及“生态红线”,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蓝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