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委员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有效推动碧水工程实施,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2017—2018年在全省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从有利于落实碧水工程计划的角度,就水污染防治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有效的执法力度。尽快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设立环境公益诉讼基金,赋予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个体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对污染破坏环境者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和资格。对环境污染采取“零容忍”态度,对未完成治理和排放任务的,要从约谈转向一票否决制,让消极怠慢、不负责任的官员让出权位;让昧着良心、肆意排污的企业倾家荡产。
2.发挥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应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引导和鼓励环保业余爱好者和有志于环境保护的人自发成立环保民间组织,并结合野外运动,开展义务劳动、调研、赞助等全方位的环境保护活动。
3.开展城市河道综合治理。非工程措施方面包括:贯彻法律法规,发挥民众的水环境保护和参与意识。活水工程,通过引水、配水保持一定的河道景观水位,开展水旅游、水文化活动。建设现代化河道监控系统,提高河道管理信息化。工程措施方面包括:河道护岸工程、防洪排涝工程、引配水工程、河道清淤清障工程、截污治污工程、景观工程等。探索推动草坪或灌木护坡、水中湿地、水面养萍草、水下种水草、水里养鱼虾等生态工程建设,使得河道、湖泊显得生机勃勃。
4.重视农村水环境。应建立农村水污染防治规划、生产环境监管、生活污水处理、公众参与和排污费使用管理制度。创新与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注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同时,要尽力减少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的施用,利用生物技术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5.发展水信息、水联网与智慧水利。水系统及水资源观测分散在各有关部门和行业,缺乏统一和可共享的水系统动态监测、水资源调度分配及水危机预警预报机制,因而难以满足水资源高效利用、安全保障与预警预报的信息支撑要求,阻碍了水资源系统的风险调度与精细管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