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瑞委员代表南阳市政协在省政协十一届二十二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先后开展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两次大型调研活动。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当前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创新意识不浓。行政层面认识不到位、推动欠力度;企业层面不积极、不作为;社会层面氛围不够浓、参与度不高。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平台数量少、档次低、力量弱,多数企业未建立研发中心;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原创性研发能力低,高科技、创新型、引领型技术和产品少。三是创新要素集聚不够。主要是政策支持不力,科技、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的各项政策不配套;科技投入偏低,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未形成;科技人才匮乏,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主要是引才难、留住难。四是创新体制机制不优。科技创新“放、管、服”及科技成果“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尚未完全推开,体制机制的制约、障碍较多。
为进一步加大我省科技创新力度,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宏伟目标,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实施“科技强省”战略。落实“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发展理念,统筹制定“科技强省”战略发展规划,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发展目标和支持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地企有机对接、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叫响“科技强省”口号,营造重视、支持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培育科技创新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强实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子。
第二,突出“三大支撑”,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一是突出骨干企业支撑。优化激励措施,推动企业成为科研投入、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致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成立“创新型企业发展联盟”,整合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不断壮大创新群体。二是突出载体平台支撑。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优化示范区空间和功能布局,探索成功可复制模式在全省推广。完善省部院委合作平台,推动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在我省设立或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健全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大力引进、争创更多国字号创新平台,加速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三是突出重点项目支撑。围绕我省战略支撑产业,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第三,健全保障体系,加大服务支持力度。一是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财政、科技、发改、工信、金融等部门要推出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支持配套政策,发挥好政策的杠杆作用。如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通过事前补贴、事后奖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对企业自建或联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或行业技术中心予以资助等,在政策层面加强扶持。二是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强力实施“引才入豫”工程,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引才留才用才机制,大力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和海内外技术领军人才、高精尖科研团队。完善以业绩贡献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措施,推行优秀创新人才政府奖励制度,每年度对优秀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给予表彰重奖。优化人才环境,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落实配偶、子女就业、就学等帮扶政策,营造满足人才创业、居住和生活需要的良好环境。三是健全行业协会服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指导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论坛和理论研讨,成立产业发展联盟,联建行业研发中心,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四是创新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和试点,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交易市场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权益分配等政策,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才双向流动。五是完善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考评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发展指标在绩效考评中的权重,完善考评体系,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