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有常委代表农工党河南省委在省政协十一届二十三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当前,农业发展环境和市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粮食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供给不适应需求的问题不断凸显。我省粮食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粮食品质有待提升。我省粮食虽然产量大,但品种品质不能满足新兴需求下的农产品多样化、高标准、高品质的要求,优质专用小麦、粳稻仍需从省外购进。小麦总产量虽然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强,但大多数为普通小麦,强筋、弱筋等优质专用小麦产量较少,品种较多较乱较杂,品质始终在低端供应市场徘徊;品种审定及生产区划不合理,难以满足加工需要;混收混存现象突出,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玉米种植面积较大,但市场价格近年来大幅下跌。水稻以中晚籼稻种植为主,食用品质不佳,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是种粮综合效益偏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土地租金和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同时,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倒挂不断挤压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
为引导粮食生产,推进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我们建议:
一要加快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扩大加工粮、饲料粮、专用粮比重。一是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发展。重点发展豫北优质强筋小麦和豫南沿淮优质弱筋小麦,加快打造豫北强筋小麦适宜区、豫中豫东强筋小麦次适宜区和豫南沿淮弱筋麦区小麦优势产业基地。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推进优质专用小麦集中连片种植,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实现优质优价。二是合理调整玉米生产结构,坚持以养带种、种养结合,选择牛羊饲养基础好的县市,开展粮改饲试点,引导农民种植青贮玉米,推动牛羊饲养从籽粒饲喂向全株青贮饲喂适度转变;引导农民种植高赖氨酸、高淀粉、高油等加工专用玉米;建设一批烘干设施,扩大籽粒玉米烘干比例,提升玉米品质,提高玉米就地转化率。三是巩固发展沿黄优质粳稻和信阳优质籼稻生产基地,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加快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推广,进一步培育打造“原阳大米”等知名米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收益水平。一是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壮大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三是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服务主体领办物资、技术、信息、管理等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农资流通成本。
三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一是持续增加财政投入。改革完善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的财政补贴政策,坚持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为导向,引导粮食补贴重点由收储环节逐步向生产环节过渡。鼓励各地设立发展优质专用粮食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优质专用粮食供应链关键环节物化技术服务补贴力度。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力度,稳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的瓶颈制约。三是完善保险制度。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努力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与市场风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