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新安常委代表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在省政协十一届二十三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按照省十次党代会“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我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规模偏小,集聚效应不明显,特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弱;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文化产业占比偏大,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不足,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专业人才少,高层次文化人才明显不足,高端复合型文化人才尤为缺乏;政策体系不完善,含金量高、接地气、操作性强的政策少,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速增效,有利于提高我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贡献度,是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关键举措。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从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高度,认识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速增效的重要性。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纳入主管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规划,明确总体布局,突出地域特色,科学编制规划。出台我省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管理,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成立全省文化产业园区议事机构,协调全省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适时解决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完善基础配套。鼓励支持各类园区设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创业中心、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强化园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功能配套建设,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为进入园区的文化企业提供企业孵化、融资中介、技术、信息、交易、展示等配套服务。强化软件建设,通过大数据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争取人才聚集、技术聚集、信息聚集,充分发挥园区集聚整合和引领作用,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转移扩散,带动园区创新发展。
三、优化扶持政策。一是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制定出台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完善推进园区工作的体制机制,积极营造齐抓共建的良好格局。二是保障土地需求。完善土地整理平台,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切实保障重点文化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用地。三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引导各类文化建设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向文化产业园区倾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园区;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园区建设。
四、引进培养人才。制定高层次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健全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机制,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重点引进善策划、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端复合型文化人才;完善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依托高等院校定向培养人才,并为他们的成长营造宽松环境;建立科学的高层次文化人才评价机制,激励各类高层次文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五、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实施“互联网+”“文化十”战略,走出河南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路子。坚持文化产业园区与信息、旅游、商贸流通等相关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内容创新发展,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加强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对接,加强文投和文创有效结合,丰富文化产业业态,拉长产业链。推动文化艺术品交易,加强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中心及文化艺术品保税仓建设,繁荣文化艺术品市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