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岩委员代表政协漯河市委员会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2017年,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700家,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446.15亿元,占全国的10.9%,占全省全部工业的15.4%,是我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连续十年总量居全国第二位。2017年,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表明了国家对食品工业的高度重视。
食品产业作为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总量大、品种全、特色明显、发展稳健,以双汇、三全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扛起行业领军大旗,已融入国际化。但总体上讲,我省的食品工业还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综合竞争力弱。据对137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调查,2017年推出新产品的企业仅32家,大部分企业缺乏新产品创新研发能力。二是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下企业数量占85%。三是全省产品低值化、低端化。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中,有2035家从事初级加工,占比55%,粗加工和一般加工总量占比高达87.1%;农产品精深加工仅占全部加工业的20%。四是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运输半径短。五是出口相对少。2017年我省食品农产品出口254.8亿元,占全国的4.8%,而同期山东省为1152.5亿元,占全国的22%。
面对未来优质、安全、绿色、健康、休闲食品的需求呈刚性增长的局面,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实现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顶层设计,引领企业高端化发展
河南是食品工业新一轮优化空间布局、大集群发展的首选之地。一是加快编制和实施河南省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食品工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二是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支持几个优势地区食品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抱团发展,打造全国食品产业高地,确保“国人厨房、世界餐桌”地位。三是降低食品企业进入省重点项目库门槛,对市场前景好的食品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二、抢占市场,叫响擦亮“河南品牌”
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是研究河南食品出国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在参与国际竞争、布局全球产业链上做大河南食品产业蛋糕。二是建立食品产业大数据中心,把握食品产业消费结构升级的脉搏,适应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三是放大现有线上平台分销作用,引导企业跟上电子商务重构市场网络的步伐,力争到2020年食品产业电商销售额达到30%以上。四是开展“用品牌占市场”行动,建立培育、包装、推广食品产业品牌的长效机制,实施最严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支持优势企业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打出“河南(老家)食品放心吃”的旗帜。
三、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
面对世界食品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必须痛下决心,倒逼企业创新发展。一是出台支持食品工业转换新动能意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真正让科技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能。二是出台食品人才培养计划,聚焦国内外高端人才,成立食品产业发展智库;整合河南农大、河南科技学院、漯河食品学院等相关专业资源,筹建河南食品学院,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三是淘汰落后企业,对低技术含量、低成本运行、低安全保障、低附加值的食品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确保我省食品工业生态健康有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