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霞常委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近年来,我省能源转型进程不断加快,风电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省风电装机规模287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累计并网容量将达到600万千瓦,成为推动我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引擎。
一、存在问题
风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在我省得到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消纳不畅、布局欠合理、核心制造能力待增强等短板。
(一)风电开发的经济效益不佳,严重依赖国家补贴发展
按风能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条件,我省属Ⅳ类风能资源区,风能资源较为贫乏。一是当平均风速在3m/s-12m/s区间,风能才有开发利用价值。河南省属于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风速在1.6m/s-4.0m/s,太行山、大别山和豫西山地年平均风速在2m/s以下,风向、风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新乡辉县市风量监测数据为例,2011年1月1日—2018年5月1日(共计2677天),有效风能天数仅477天,占比17.8%。而新疆、内蒙等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有效风能天数占比均在70%以上。二是我省虽然局部山区风能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大多是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电网覆盖率低的地区,远离负荷中心,市场需求量较小,尚不完全具备电力接入消纳条件。我省风电开发具有规模小、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主要依靠国家政策补贴发展的显著特点。
(二)风电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受中央财政补贴的利益驱动,投资纷纷涌向风电产业领域,一哄而上“抢”风电项目,项目扎堆等不合理现象值得警惕。我省风能资源评价、规划和管理相对滞后,随着国家大力推行风电平价上网和竞价上网政策,计划3—5年内逐步取消风电补贴,分散式风电投入高、产出低,产业前景并不看好。
(三)项目监管不到位
部分风电开发企业法律观念淡薄,环保、文保意识不强,项目建设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圈而不建、未批先建、层层转包和违章作业、违规施工等行为。
(四)项目建设对当地人文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群众意见日渐增多
尽管风电建设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但考虑到我省平原区农田、交通、水利等配套设施较多,人口稠密、村庄密布,在项目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常常会对区域水土、植被、动物(含鸟类)、居民造成不利的直接影响,群众不满投诉不断。以严重损毁森林植被为例,一座风力发电机高度在50—140米,重50—500吨,扇叶直径50—140米。我省风电项目一般建在山顶,每建一座风机,都要削平一座山头,下挖地基数十米,会产生大量碎石,项目建设单位图省事,直接用大型机械将挖出的土方石料倾卸到山体四周,造成一座青山变成乱石山,寸草不生,毁林现象极其普遍。
二、建议
(一)科学做好全省风电规划
省发改委要结合全省风能资源分布情况,科学编制风电开发利用规划,合理确定全省风电开发规模,明确禁止风电开发的重点保护区域,优化风电项目布局,指导全省风电建设工作积极、有序、健康发展。
(二)严格落实审批和监管职责
省、市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立项、施工、验收全过程监管,杜绝因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项目微观选址和政策要求甄别不详实,导致已核准的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出现触碰政策红线等障碍因素甚至颠覆性因素的情况。建议由发改、住建、文化、环保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全省风电项目排查,依法整治违规建设项目,严禁圈占风电资源和倒卖风电项目批文。
(三)建立完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
环保等部门应将风电企业纳入重点监管范畴,定期对其进行督导检查和信用评价,被评为不良等级的,发改部门从严审核,直至取消其开发资格。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