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颖常委代表农工党河南省委员会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近年来,我省稳步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由于环境污染攻坚已进入关键期,如何聚焦问题、精准发力、推进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我省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已成为打好污染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
一、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生态环保制度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污染攻坚成效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保协调的必然选择。我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原料等资源性产业占50%左右,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缺少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制度创新等,导致污染攻坚战成效难以持续。建议:一是分类分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信阳等环境资源优势明显城市,践行“两山论”理念,推动质量效率型发展;平顶山等资源型城市,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一城一策”研究制定转型方案;许昌等资源禀赋不足城市,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加大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生态环保制度改革创新。从顶层设计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从市场上,创新制定相关公共及经济政策,通过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等的作用;从管理上,健全相关评价、激励等制度,引导全社会参与并做好生态环保工作。
二、通过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攻坚关键问题专项研究,精准施策,打赢大气攻坚战。我省大气攻坚中仍存在着污染成因和来源解析不清,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不合理,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分区分类施策不够等问题。建议:一是深入污染源解析等研究,剖析机动车、区域传输等贡献量,研究并制定区域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优化方案。二是建立完善“2+26”和汾渭平原城市联防联控机制。三是按照我省环境污染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不同年度、区域、省辖市大气攻坚目标,制定分区分类精准施策的具体方案。
三、通过选取水质要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城市为试点,开展“节水——净水——丰水——活水”系统治水示范,打好水污染攻坚战。目前我省仍存在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过程不清楚、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不规范、水资源优化配置不足、多闸坝河流水动力差等问题,导致流域系统治理难度大。建议:一是在郑州、许昌等六市中选取试点城市,以“节水——净水——丰水——活水”为思路,探索流域系统生态治理新模式。二是围绕“四水”边试边改边总结。节水上,通过二元水循环基础研究,做好流(区)域“供——用——耗——排”等水平衡,提出节水措施;净水上,通过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专项调研,针对污水处理厂“吃不饱、吃不完、吃不了”等问题,改造、提升基础设施;丰水上,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保障河流环境流量;活水上,通过多闸坝强人工干扰流域水系连通、闸坝优化调度等研究,增强河流水动力,促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四、通过摸清土壤污染底数,精准施策开展土壤修复与保护,扎实推进土壤攻坚战。我省土壤空间异质性强,局部地区土壤新老污染并存、有机无机污染交织,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建议:一是结合2019年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学习和宣传贯彻,摸清土壤污染家底,加快土壤“一张图”的环境管理。二是科学确定土壤环境质量底线,制定分区域、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修复与保护方案。三是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技术规范体系,构建多目标多部门联动的管理体系和综合决策平台,提升土壤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