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险峰常委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科技创新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英国使用曝气复氧技术治理泰晤士河污染、丹麦使用废物再生技术使98%废料不必再填埋、德国使用湿法涤气系统提高烟气处理能力,众多成功案例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在环境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环保领域科技创新工作,2017年6月,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强化科技支撑。郑州、新乡、洛阳等地持续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在环保科技创新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一是环保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滞后,专项推动不够。2016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浙江、天津、辽宁、青海、甘肃、福建、广东等省均已印发实施本省的“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我省目前仅在《河南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到“强化科技支撑”,还没有列为专项行动以加快发展。二是环保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高。多数科研机构和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总体上处于跟跑状态,原创性、特有性技术不多。鼓励环境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针对性政策含金量不高,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关键环节缺失,科技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应用。三是环保科技创新攻关合力不够。环保、科技、水利、农业等部门科研工作缺乏统筹,在粮食生产加工、土壤改善、水资源保护、工业污染减排、生活消费垃圾处理等急需领域没有形成联合攻关机制。四是政府为甲方的环保项目存在“重投资、轻技术”“资本压倒技术”现象,对拥有先进技术但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形成挤出效应,影响了先进技术对环境质量改善的作用。为此,建议:
一、制定环保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学习浙江等省经验,研究出台河南省环保科技创新规划,立足省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为依托,制定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计划,加快提升我省环保科技创新能力,聚集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促进环保科技成果区域转移和快速转化,为环保工作提供良好技术支撑。
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重点区域环境、水生态、土壤和重金属污染、资源型基础工业减排、农村面源污染等重点问题,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出台相关引导政策,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科研平台、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成果转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指导帮助科研院所和企业解决咨询评估、风险投资、技术交易等问题,形成覆盖产学研用全链条的操作性政策体系。
三、建立专门机构推动实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统筹科技、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和省、市、县工作力量,坚持长期短期目标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原创与引进相结合,科学制定分解重要攻坚项目,发挥优势、分工协作、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突破科研难点。
四、加快发展高技术环保产业。要抢抓环保高技术产品需求持续提升的市场机遇,加快发展我省高技术环保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发展环保产业,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重新配置,对具有龙头带动能力的高技术环保企业、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环保产品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发环保技术、转产环保产品,鼓励非公有制主体创办具有专业化优势的环保企业,从事环保服务,培育壮大环保产业群。规划建设高技术环保产业专业园区,吸引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种要素集聚,加速高技术环保产业集约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