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范委员代表河南省无党派人士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我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人均水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水约束趋紧越来越成为发展的瓶颈,水生态现状与人民向往的绿水青山差距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滞后。我省单位GDP、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耗水量高于我国东南部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06)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0.7~0.8)。二是“三条红线”硬度不够,“以水定需”的刚性约束有待加强。虽然省政府确定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且全省水资源缺口近10亿m3,但各地执行力度不硬。三是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不到位,水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性系统性不强。地表水污染、地下水超采、湿地萎缩、河湖断流等水环境水生态问题较为突出。四是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不平衡,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配置方面,习惯依赖行政手段,水权水市场发育不充分。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新时代治水方针,省委省政府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召开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大会,开启了新时代河南治水新征程。为推进“四水同治”、实现水美河南,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节水优先,破解水资源有限性与用水需求增长的矛盾
建立水利部门统筹、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以及节约用水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统筹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构建覆盖蓄、供、输、用、排等各涉水环节的节水管理体系,注重节水标准与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衔接配套,实施精准节水。将节水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培育相结合。挖掘受水区潜力,做到先节水后调水,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注重节水宣传,确保节水意识深入人心。
二、坚持空间均衡,强化以水定需刚性约束
坚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加强需求侧管理,在规划制订和项目前期论证时,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不断强化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刚性约束;健全水利规划体系,进一步调整优化我省中长期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并强化规划约束力;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建设一批补短板、增后劲、强基础、利长远的水资源配置工程,逐步实现水资源供给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均衡。
三、坚持系统治理,实现多点协调推进
统筹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等涉水部门力量,建立健全水治理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立水资源督察制度。统筹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专业规划和综合规划,加快节水、生态、防洪、工程建设等各类水资源规划编制,推进“多规合一”。充分认识地下水超采的全局性、连锁性影响,通过调水工程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供水地表水水源置换、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等举措,彻底解决饮用水水质差和地下水超采问题。着力发展生态水利,明确不同类型河湖生态水量确定的准则,维护河湖生态健康。
四、坚持两手发力,补齐市场调节短板
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规范涉水行为的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规范水权交易平台建设和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地区间、流域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推动由“找市长要水”向“上市场找水”转变;发挥水价对节约用水的市场调剂机制作用,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工业、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探索水利投资基金等新型融资模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