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政协论坛 > 发言摘登

关于在我省建立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议

时间:2019-01-18 00:00 来源:河南省政协网

李明煜委员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为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省委省政府把推进医联体建设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筹建设、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在医院管理、专科建设、资源共享等医联体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我省所有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组建医联266个,覆盖4690所医疗机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制约了医联体的建设和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各级医疗机构协作不紧密。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因内部利益难以协调,仅局限于双向转诊、培训、指导等浅层协作,而实际运行中上下级医院并不情愿互转病人,上级医院也难以真正派驻专家下基层。

(二)医保政策引导与控费作用不明显。医保的结算政策支持不够。比如市级医院若在基层医疗机构开设联合病房和专家门诊,其医保定额如何结算,如何合理地分配等,都影响医联体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和分级诊疗的可持续性。

(三)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流动。由于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体制,即使在医联体内部,受人员编制、人事任免等政策限制,以及医务人员担心个人利益受损等原因,致使人才的自由流动面临许多现实困难。

(四)信息化建设孤岛现象明显。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自成体系、互不兼容,诊疗信息、影像检验资料难以共享,双向转诊的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远程会诊无法全面开展,医联体内部的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难以控制。

二、对策建议

(一)明确成员单位的功能定位。构建1+1+N”新模式,即形成三级公立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三级公立医院是紧密医联体的龙头,要充分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县级医院是医联体的城乡枢纽,要积极探索以县级医院为主体、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共同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主要提供疾病预防和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等服务。

(二)注重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通过医联体建设,带动优质资源下沉,以加强县级医院人才、技术、重点专科等核心竞争力建设,促进县级医院医疗能力提升达标,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右,奠定分级诊疗制度的基础。

(三)深度整合医联体资源。紧密型医联体内部拥有资源的配置权,可最大程度调配资源,优化服务流程。三级公立医院可建立后勤保障检查检验等中心,对紧密医联体内部开放,实现人才、技术、药品、设备、管理等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紧密型医联体是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共同体,能促使签约服务落到实处,变“医患关系”为“朋友关系”,将居民固定在区域医联体内部。

(四)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积极推动紧密医联体为单位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总额预算+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其他”的组合支付方式,推动成员机构的利益调整。

(五)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激发医联体内在活力。建立健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开展分工协作的质量监控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

(六)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依托“互联网+”提高医联体资源整合和共享,着力推动“一个平台,八套系统”(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影像、心电、检验、病理、超声、远程会诊、专家号预约、药品配送系统)建设,实现医疗资源、设备、技术的共享。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