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黎委员代表民建河南省委员会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生动实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关系人民福祉和文明复兴。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域内有近20万个自然村,4.6万多个行政村,其中历史文化名镇村97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477个,素有“老家河南”之称。河南农村美不美,事关新时代农耕文化的复兴,事关河南农民富、农业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局,事关美丽河南、美丽中国的全局。2013年我省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截至2017年底共投入102亿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实施974个美丽乡村项目。大致分为古村落保护型、文化传承型、休闲观光型、环境综合整治型、现代农业示范型、产业集聚带动型、扶贫开发型、搬迁重建型、农村集体经营型等。基本做法是坚持以“土、特、新、活、谐、远”为着眼点,采取试点建设渐次扩大的推进方法,实行竞争立项、先建后补的财政支持和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认识和实践层面、制度和政策层面仍有改进提升空间。
一、突出问题
(一)产业支撑不够。正在推进的建设试点项目对村庄产业转型升级、体系建设考虑不足,参与建设的企业偏少、偏小、多元,涉入产业低端、传统、分散,绿色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特色产业尚未形成优势,建设过程中容易导致新的环境问题。
(二)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美丽乡村建设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构建农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但由于组织群众不力,倡导文明不够,可能出现干部等靠要,群众冷眼看,仅仅靠外源的问题。如果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单一的行政化、项目式美丽乡村建设,可能会造成样板化、错位化、非农化的偏离。
(三)规划和标准不完善。没有考虑农民生产生活需求,边建设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或盲目用城市社区理念来规划,造成资源浪费,对项目施工和后期运维、使用效果等缺乏统一的衡量和绩效考核标准。
(四)基础设施供给和配套不科学。由于农村原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造成新建设施不配套不能发挥最大效能。有的农改厕项目,没有配套村内铺设污水排放管网资金,使建好的水冲式厕所无法使用。
二、对策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立意上求高度、平面上求广度、类别上求维度、推进上求经度”的原则,促进“多规合一”,做到总体规划明方向、专项规划相协调、重点规划有深度、建设规划能落地。
(二)创新推进路径。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生态文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实现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时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的讲话精神,善于谋划,狠抓落实。突出地方特色,对接优势产业。广泛吸纳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三)完善投资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建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多元投融资机制。
(四)突出农民主体。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专家论证、村民民主议事、上下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决策机制,让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得实惠,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群众基础。
(五)规范长效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强化自我管理。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社会管理,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