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弓委员代表民革河南省委员会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改革才有出路,开放才有未来。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这为河南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自贸区提供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河南自贸区2017年4月挂牌运行以来,围绕功能定位,砥砺前行,锐意创新,“35证合一”、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多式联运“一单制”等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在引领内陆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对外开放新格局方面成效显著。
但成绩代表过去,展望未来,河南自贸区在资本、技术、人才要素聚集,片区之间协同共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探索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亟需对标先进找差距,明确方向抓落实。为更好发挥自贸区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建议:
一、细化落实片区功能定位,统筹协调融合错位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原则,统筹协调多部门参与,不断细化落实郑汴洛三个片区各自的功能定位,制定片区融合错位发展规划,分解短期、中期和长期建设目标,明确分工,细化职责,强化协同。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与国内其他自贸区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定期召开郑汴洛片区融合错位发展联席会,分享创新成果,促进协同发展,携手建设共享共建新机制。
二、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模式,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编制自贸区紧缺人才目录,设立人才引进机构,加大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金卡”制度,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在创办企业、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设立“自贸试验区国际人才论坛”,构建开放、合作、共享的“自贸智库”,推进政、企、社、校、研在双创学院共建合作。推进优秀人才培养工程,打造宽渠道、多形式、立体化的人才培育格局。构建“技术+人才”两个平台,实施“宜业+宜创”两个计划,以自贸区人才建设引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三、完善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在自贸区内集聚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信托等中外金融服务机构,推进自贸区金融自由化发展。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人才创业奖励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等,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双创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借鉴上海、天津等自贸试验区在离岸金融、离岸投资试点建设方面的经验,加快畅通自贸区内企业跨境融资渠道。
四、优化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打造优质高效营商环境
借鉴可计算、可量化的数据化评估考核模式,建立健全自贸区营商环境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持续加强自贸区考核机制建设,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纵向和横向对自贸区建设评估考核,提出可操作整改建议。站位全产业链分工布局,适时调整自贸区招商引资方向和策略,创新项目引进奖励资助方式,避免同质化竞争,兼顾区外配套项目招商,推动区内外一体化发展。
五、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构建大数据监管新格局
健全企业诚信管理标准体系,建立自贸区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机制,构建大数据实时监管新格局。建立一体化监管国际合作互认机制,探索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预警、事后分级惩戒的全链条信用监管体系。借助自贸区内外政务、信用大数据平台,持续跟踪监管活动社会效果与影响,为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和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