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振环委员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河南作为全国较早成立中共组织的地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一、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河南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建成了“三学院三基地”红色教育体系,全省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新的阵地和抓手;红色旅游开发成绩突出,已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4家,其中4A级景区8家;红色资源与风俗民情、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取得了较好的合力效应。但我省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理念宣传不到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还存在口头重要、实际落实较差现象。大量红色文化资源闲置,开发利用程度低,未能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据省委党史研究室普查统计,目前,全省未定级别的革命遗址多达1700处,占全省革命遗址总数的70.63%。
(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不足。红色文化资源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新的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比较注重物化的红色遗迹、遗物的游览,而对于遗存中所蕴含的当代价值则创新挖掘不够。红色文化资源还难以发挥入脑入心的教育力、感染力。
(三)个别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不严肃现象。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个别地方不顾红色文化资源所肩负的社会教化意义,在内涵宣传上随意夸大。个别导游在讲解中不尊重历史本原,侧重从野史、传说中寻找闪光点,使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
二、积极培育和弘扬河南红色文化的建议
(一)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内容经典化、形式多样化、推广市场化是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红色文化品牌的必要环节。在内容上,对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红色经典,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新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历史发展的需要,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新的红色经典,从而让红色血脉生生不息。如豫剧《焦裕禄》、《全家福》等都体现了时代主题,带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洗礼。在形式上,要通过声音、灯光、美术、动漫、实景表演等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形成立体而深刻的印象。在推广上,要走市场化的路径,即通过提高红色文化作品的吸引力、表现力,使广大人民群众自愿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从而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红色资源。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厘清管理机制,协调各部门工作,使红色资源的良性开发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另一方面,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之外,还必须树立市场意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具体的管理者以更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参与到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中,最终使红色资源融入人们的生活,真正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和感化作用。
(三)努力开拓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新途径。首先,应当注意话语体系的转换,把晦涩难懂的理论语言转化成为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构建起深刻的思想认同。其次,要在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积极促进红色文化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结合。充分利用音频、视频、音像资料宣传红色文化;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方便受众索取红色资料,积极与网民互动;加大红色虚拟旅游立体网站的建设。第三,积极推进红色文化科研机构与政府、企业的衔接,共同开发、联合攻关,推出河南的独有品牌、独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