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河南省委员会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摘要)〕
在城市的大规模开发条件已逐渐不占优势,海内外特色小镇建设成功案例的示范带动下,各地政府逐渐把城镇开发方向向特色小镇建设转变,纷纷提出特色小镇创建计划,各种主题的特色小镇应运而生。
但近年来,一些特色小镇由于没有特色产业支撑,没有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聚集要素,只是简单复制或被地产“绑架”,逐渐出现千镇一面、运营疲软等问题,失败案例次第浮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的科学规划将有利于改善城镇发展面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文化可以兴镇,文创可以活镇。我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嵩山少林寺少林武术、朱仙镇木板年画、方城石猴、陈家沟太极拳等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创特色小镇既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又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若能借鉴日本大荣町柯南小镇、上海迪士尼小镇等成功经验,科学规划,取长补短,必将大有可为。因此,我们建议:
一、政府参与,科学定位,把控文创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与风险
一是地方政府需全面分析本地历史与文化特色,委托国内外具有城市规划设计资质且经验丰富的团队在充分调研与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文创特色小镇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是政府可委托专业财经分析专家或团队提出适合本地的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对政府与建设企业的股权资本与债券资本的比例关系等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其投资与建设风险进行把控。三是政府可通过竞投标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选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文创特色小镇的建设与打造,实现多元化主体投资。企业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待政府组织严格评审后投入建设与运营,运营过程中要在保留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与时俱进、适度超前。
二、产业支撑,要素聚集,规划导引文创特色小镇多元融合
文创特色小镇要持久稳定富有活力,必然要有一定基础的文化产业做支撑。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主要以创造力为核心,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尤为关键。一是鼓励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服务机构参与文创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程度撬动社会资本,加快文化转化成产业的进程,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升级。二是通过完善多功能社区服务配套和绿色智慧的“主客共享”空间,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服务系统。吸引思想超前、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高端文化人才聚集,孵化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三是依托已有文化产业,创新研发,做精做细,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融合,对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进行激活,推动文化创意产品、会展演艺、民宿风情等领域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
三、对外交流,加大合作,推动文创特色小镇提档升级
唯有比较才知不足,知不足才有进步。特色小镇良性发展需扩大交流合作,不断改造提升。一是走出去。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通过制作宣传片,创作动漫剧、纪录片等方式展现河南特色小镇的精美、灵动、厚重与活力。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特色小镇经验交流会、发展论坛,拓展视野,发现不足。二是引进来。引入国际知名特色小镇运营管理经验,引入第三方团队对其评估检测,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特色小镇运营机制。在规划建设文化交流中心或特色文化基地等空间平台载体时,切忌被地产“绑架”。三是合作共赢。在文创特色小镇发展到特定阶段时,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围绕特色文化产业参与小镇改造和提升,在避免同质化发展路径前提下,打造集度假旅游、会展演艺、文化体验等一体化综合体,逐步提升文创特色小镇自身循环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