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摘要)〕
我省的大运河为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早期阶段,历史久远,我省目前探明的运河河道和河道遗址有686公里,流经9个省辖市。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段和遗址就有7项,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2017年9月底,我省成立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统筹开展规划布局、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大运河遗产线路长,涉及的部门多,重开发轻保护现象普遍存在,保护利用的规划与实施细则的编制水平、文化遗产发掘进度与保护程度也不尽相同。二是文化展示传承基础设施薄弱。大运河河南段遗产以遗址类居多,观赏性较弱,使得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依托运河的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不足,运河沿岸优秀文化亟需充分的挖掘、征集和保护利用。三是生态脆弱,环境治理难度较大。大运河河南段各种涉水功能逐渐减弱或丧失。除通济渠洛河段水资源相对丰富外,回洛仓所在的洛阳瀍河、永济渠(卫河)、通济渠索须河段及惠济河重合段为季节性河流,几乎丧失灌溉、供水及航运功能。部分河道如永济渠(卫河)还有生活废水与工业污水排放。
二、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省大运河文化带的规划布局。加强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深入研究、挖掘整理运河历史文化内涵,科学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结合地域特点有序建设运河文化长廊。涉及诉求的各部门和地区要从我省的实际出发,仔细梳理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建议,抓紧时间与有关国家部委联络对接,进一步寻求政策和财政支持。
(二)突出运河文化遗存展示,建设特色文化城镇。我省运河沿线有50座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少适宜建设特色文化村镇。在加强遗产保护的同时,以提升沿线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为根本,加大对沿线城镇、乡村打造以运河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扶持力度,探索创新遗址公园、原状展示等多种保护模式。
(三)整修疏浚有水河道,争取实现旅游通航。在我省已探明的686公里运河河道中,有水段267公里。据了解目前我省已经有了河道疏浚、引水补源、水系连通、防洪减灾的规划,推动有水河道实现旅游通航,以河串联运河上星罗棋布的线性历史遗存遗产,局部还原运河历史风貌,再现隋唐大运河主体文化形态。
(四)建设大运河生态大廊道。加大运河有水河道尤其是卫河的污染治理力度,及早合理规划运河生态环境治理和运河岸线,控制开发建设强度,加快生态大走廊建设,使大运河文化遗产与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推进绿色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运河流域环境。
(五)将大运河河南段打造成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结合遗产类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抓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运河相关的新兴文化产业扶持,让人们在对大运河文化更高水平、更好形式的展示中,接受文明滋养,增强文化自信,达到“一条河看穿中华文明传承”和“一条河了解中国文化精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