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新常委代表政协许昌市委员会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一、实践与创新
近年来,全省围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智能制造引领“三大改造”,着力推进重点产业转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推动工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升级,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8%,利润增长24.5%,分别比上年提高1.7和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97%;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7.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5个百分点。
二、困难与不足
(一)发展水平有差距。目前,我省智能制造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体量小,核心技术少,产业链不完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仅有9个,与广东省24个、浙江省25个、山东省34个相比,存在差距。
(二)信息化水平不高。当前,我省近85%的企业信息化处于较低的起步建设和单项覆盖阶段,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生产方式上。个别省辖市推动智能化改造工作力度不够,示范企业数量少,带动效应不足,目前全省共有市级示范企业415家,最多的郑州市有53家,个别市还不足10家。
(三)企业主动性不强。受传统发展观念影响,企业重扩大规模、提升产能,轻信息化融合,存在观望心态,有“等、靠、要”思想,对接参与研发主动性不强,在智能制造方面投入不足。
(四)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知识产权、数据产权等政策体系不完善。信息咨询、技术供应、系统软件商、智能制造专业服务平台未形成规模优势,供给明显不足。专业人才供应及培训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分配。围绕省内智能制造的优势和强项,做好区域和行业布局的规划引导,通过改制、改组,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结合国家的支持政策,设立省级“智能制造”专项配套资金,在研发经费、产品税收、重大工程采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合理倾斜资源,打造转型样板。在我省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针对政府和企业“不愿改、不敢改、不会改”的想法,重点打造转型样本,合理倾斜政策资源,对转型成效突出的区域和企业进行奖励,加速打造区域、行业转型样板,将探索出的转型路径和经验总结归纳,广泛推广复制。
(三)促进产业集聚,培育新兴产业。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以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智能装备为重点,突破核心制造技术,实现自主成套设备产业化,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全面发展。重点围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领域,加快推进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合集成,形成规模化、系列化、专业化的制造产业集群。
(四)发挥主体作用,激发企业活力。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将研发投入向创新链条的前端延伸。倡导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积极开展原创型高水平研发活动,通过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形成有重大影响的专有技术和基础产品,真正实现从创新追赶变成创新引领。
(五)提升服务水平,营造优良环境。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结合,优化营商环境,保护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的积极性。组织“专家诊断服务进千企”活动,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加大对省内优质智能产品的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的认知度。发挥企业家服务平台和行业协会作用,做好政策研究、标准制订、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工作,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