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黄强常务副省长关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通报,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及群众推荐意见,拟出第三批提案参考题目。现予以发布,供政协参加单位、各专门委员会和广大委员参考。
欢迎大家提供更多提案线索,并对省政协提案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河南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2020年1月3日
电子邮箱:hnzxtawbgs@163.com
电话及传真:65908971
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参考题目(第三批)
(2020年1月发布)
1.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抓
2.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3.以国家大数据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4.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国家资本
5.培育壮大数字化新业态,加速传统动能数字化转型
6.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力,推动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发展
7.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做好“买全球卖全球”这篇文章
8.加大力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9.把四条丝绸之路作为有机整体统筹推进
10.加快形成以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催生大产业的良好局面
11.加快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12.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打造国家区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13.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高科技“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14.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5.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
16.打造一批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三起来”是指党员要亮明身份,让形象树立起来,党员要根据实际,让作用发挥起来,党员要明确职责,把责任担当起来)
17.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18.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19.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0.加强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21.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
22.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平台建设
23.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农业全程机械化
24.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5.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26.强化政策引导,创新“互联网+”“旅游局+”“生态+”等发展模式
27.打造区域特色明显的乡村产业体系,拓展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
28.坚持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引导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29.积极培育消费新模式,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30.合理引导形成分层错位的消费热点,让不同消费群体各得其所
31.适应消费新模式,实施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
32.鼓励传统商场、老旧厂区等改造为新型消费载体
33.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外贸融资支持
34.培育优势外贸产业基地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35.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技术合作和制造合作
36.推进省市县三级数据通、业务通,打通“信息孤岛”
37.加快电子级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尼龙新材料等基地建设
38.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9.深化农信社改革,推进城商行回归服务本土小微企业主责主业
40.加强困难企业纾困帮扶,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债转股”
41.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
42.打造“西区联动”开放平台
43.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44.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机遇,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45.注重专业机构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推动对外开放
46.提升“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功能规划
47.尽快研究制定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
48.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业,建成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49.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推进政务流程再造
50.对标国际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
51.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
52.强化“五区联动”放大制度创新溢出效应
53.着力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54.推动红色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55.抓好宗教阵地治理
56.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57.推动城市治理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转型
58.持续推进强基固本工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59.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
60.充分运用大数据增强政府分析判断和风险预警能力
61.加强一体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和应用
62.实现服务“一网通办”、管理“一网通管”、数据“一网通享”,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63.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64.针对“一老一小”多渠道增加养老,托育等服务供给
65.加快构建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
66.聚焦“三山一滩”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
67.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办研究生院
68.加快引进一批高端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团队
69.引进更多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产出效益高的重大项目
70.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
71.围绕“中华源·黄河魂”这一主题,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72.培育“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主地标地位
73.加快实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
74.建立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
75.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
76.加强黄河河南段生态保护治理
77.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防洪减淤功能
78.持续推进“四水同治”
79.加快推进十大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河湖水系连通
80.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