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玮斌委员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展现国际新形象,对于弘扬中原文化提出明确要求。同时,随着我省深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加快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弘扬正能量,树立良好对外形象,为开放发展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成为一项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的重要战略性任务。
目前,全省还普遍存在着对提升河南对外形象观念意识不强、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主动性不够、“融合”文化和对外传播资源推动工作开展抓手不多、政策资金配套使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建议:
一、提升站位,转变观念
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仅建设好“河南的河南”,关注“中国的河南”,也要面向未来提早下功夫努力塑造“世界的河南”的良好形象,用外国人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面向世界打造开放型文化高地,让世界更多地看到和了解厚重的河南、兴旺发展的河南,让河南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
二、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人大、政协对于提升我省对外形象予以更多关注与指导;宣传部门应将其列入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外事、教育、文化等部门要整合全省文化与对外传播资源,与“老家河南”“出彩中原”等配套实施“翻译河南”工程,打好“组合拳”,提高对外话语的接受度、亲和力以及对外传播能力,加快构建我省对外话语体系,推动我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三、有效投入,打造精品
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适当增加财政投入,按年度设立“翻译河南”工程专项经费,组织编译多语种宣传册和宣传片、数据库以及“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等,推出一批投入小、见效快、立得住、传得开,具有河南特色和国际水准、能够为外国人所接受的高水平的语言和视觉对外传播精品;对“中华武术文化”“黄河生态文明”等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开放需要、突出河南优势的外译与传播研究项目予以重点资金扶持,努力打造一批国家一流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外向型拳头产品。
四、制定标准,规范标识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外事委《关于规范全省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工作方案,发挥“1+8”协作机制作用,财政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依托高校深入排查摸底,抓紧研究制定覆盖全省各地和相关窗口行业对外开放实际需要的外语规范标准,开发具有河南特色的标准化翻译语料库和术语库并推广使用;将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纳入文明创建、A级景区考核等指标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五、政策引导,汇聚人才
设立高校中原特色文化翻译方向,培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高端外语翻译人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改革创新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软科学等成果评价体系,开展“翻译河南”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对相关译作、论文、外宣短片、外宣手册、研究项目等根据选题意义、完成质量、对外传播效果等指标体系评选优秀成果,职称管理部门列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申报考核体系,增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引进省外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形成上下联动、广泛参与讲好河南故事的良好氛围,让中原在海内外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