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专题荟萃 > 全会活动 > 河南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 会议文件

完善制度机制 助力青年海归人才就业创业

时间:2020-01-12 18:22 来源:

〔赵淑红委员代表致公党河南省委员会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河南是新侨大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年海归人才工作,通过成立欧美同学会、建设人才公寓、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积极为青年海归人才在河南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优秀青年海归人才已成为我省推进创新创业的一支生力军。同时,省内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高端人才中,海归留学人员的数量和占比也持续增高。然而我省在青年海归人才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引才存在结构性“短板”。引进的青年海归人才能够申报产业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占比偏小;熟悉国际规则和所在行业发展情况,能够直接解决地方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的人才也比较少。引才工作中着重服务返乡“落地”意愿较强的“已归国”“已归省”留学人员,对“已归国、未归省”和犹豫是否归国的留学人员关注不够,后两者往往具备更强创新创业能力,更有潜力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二是引才覆盖范围小,部分政策欠精准。海外引才行业、领域区分不够细化,无法匹配地方要着力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引进政策“偏心”,主要关注高新技术、互联网应用等领域的两院院士、学术带头人、杰青等高精尖人才,相对忽视第二、三梯队和周边配套产业以及社会科学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人才的引进。

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政策目标群体了解渠道不通畅。互联网是海外留学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我省相关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统一信息发布平台,相关部门已有的网站形式老旧,信息不易查询,更新不及时且经常性无法访问。留学人员不能及时了解河南发展现状,致使其与众多利好政策和发展机遇失之交臂,让普惠的政策变成了小圈子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我咋没赶上”“早知道就好了”等感叹不绝于耳。

为此,建议:

一是优化引才结构,增强青年海归人才引进的精度和广度。认真分析当前我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未来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所急需的人才状况,系统建立与我省产业优势相匹配的海外人才引进配套政策,推动产业规划与人才规划并行,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引才。摒弃单一“精英”引才导向和“现金补贴”为主的引才方式,注重前置效应和特色效应,吸引符合产业基础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型、各层次专业人才。扩大人文社科类人才引进范围,尤其是紧缺的高端管理、法律、财会等熟悉国际商务的海归青年人才到我省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适时推行聘用制公务员试点,为经济、民生综合提升扩大人才储备。

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海外引才双向信息互通。加快建设“一揽子”式信息化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等建立海外人才数据库,探索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实现政务、企业与海外人才信息共享,将人员信息与产业项目、招聘岗位等进行智能“人岗匹配”。建立留学人才分类分级人才库,以研究类、应用类、服务类等类别细化分类分级,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实现双向信息互通。逐步建立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反馈机制,确保留学人才政策更具针对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三是坚持文化自信,通过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吸引海外人才。调查显示,“方便与家人团聚”是青年海外学子选择回国发展的一大原因。建议可从高中生开始抓“苗头”,打造从培育、跟踪、实习到“回流”工作全过程的豫籍中学生海归返归链。如设立出国留学人员基金,对于河南长期需要的海外优势学科的留学人员给予一定补助,并以协议的方式固定其学成后反哺家乡。发挥河南文化厚重优势,利用各类载体打造文化名片,增强文化认同,让古朴又时尚的中原风土和文化环境成为留学青年尤其是豫籍学子不可割舍的情感线,让广大留学人员“认识河南、了解河南、爱上河南、愿回河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