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党派团体

危险就在于防不胜防:援鄂领队郑福增委员自述

时间:2020-02-21 07:43 来源:河南省政协网

郑福增:

今年58岁,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援鄂河南医疗队的三名九三学社社员之一。国家(河南)中医医疗队队长、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河南中医药大学委员会主委、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河南支援湖北的第六批医疗队也是首批中医医疗队领队,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副院长。

6.jpg

“你还是采访我们一线的医务人员吧。”电话里,郑福增多次这样说。

虽然作为河南支援湖北的第六批医疗队也是首批中医医疗队领队,带着一支33人的医疗队伍,负责着江夏区方舱医院的感控(感染控制)、护理、药事,忙前忙后,殚精竭虑,还要进入一线参与病人的查房、救治,一般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但郑福增不愿多说,“这些都是应该的。”

7.jpg

2月16日的故事

郑福增领队的这支医疗支援队是在2月10日下午到达武汉的,在经历了几天紧张的培训之后,2月14日江夏方舱医院开舱,河南医疗队当日下午收治了10名病人。此后,忙碌可谓日甚一日。郑福增给我们着重讲了2月16日这一天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抗疫医生的工作强度和辛苦程度。

2月16日凌晨2时左右:在忙碌了一天后,简单洗漱开始休息。

早上8时50分至10时:郑福增主持开会讨论解决江夏区方舱医院医生出入通道不顺畅问题。“方舱医院是一个户外运动中心改建的,通道非常不合理。我们第一天就发现了,因为出来的人比较多,在通道脱防护衣非常慢,下班医生在通道需要等两三个小时,有时晚上10时下班要等到第二天凌晨2时才出来。”

上午10时至12时10分:郑福增到江夏方舱医院指挥部开例会。

12时40分至下午5时30分:郑福增和院长、医院感控人员巡查,解决了通道不畅问题。

晚上7时50分至8时30分:郑福增和江苏省、湖南省医疗支援队一起接受江夏区财政局的慰问。

晚上9时30分至12时,郑福增回指挥部开院务例会。“驻地到指挥部大概是有十几公里,现在封路了以后,开车大概35分钟左右。”

2月17日凌晨1时许至2时50分,郑福增回到驻地,和河南中医医疗队的其他队员商量感控处理方案和管理制度,以及给省里的信息通报。

这是连轴转的一天,忙得每一个人都恨不得有三头六臂,吃饭都要挤时间,“吃的都是盒饭”,可是大家都毫无怨言,干劲十足。

8.jpg

“关键是队员的安全问题”

在电话里,郑福增念叨最多的是队员们的安全问题,作为领队,他深感责任重大,也一再向队员强调要做好防护。据了解,截至2月18日,河南中医医疗队负责的病区住院病人81人,其中症状改善50人以上。

“我们那个A舱一层是两个病区,188张床天津和我们各94张床。近200人的舱内,一定是带病毒的、传染的环境。我们防护得再严也不敢保证安全。刚开始大家还提着劲,到后来免疫力低下的时候或者防护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保证你不会被传染上。所以说这是战役,危险就在于你防不胜防。”

“一线队员他们最辛苦,他们担的风险最大,一进舱就起码6个小时。我们在外边虽然是辛苦一点,疲劳一点,但是所担的风险并不像在舱里那样风险更大,所以我们尽量给他们服务好,尽量叫他们防护措施做好,坚决不能让我们的队员出现任何问题。”郑福增说。

作为领队,郑福增说,他要随时掌握队员的思想动态和身体状况,必须让大家调节好。在大家调节好自己、防护好自己的情况下,再把给病人的诊疗方案、治疗方法用上去,尽快促进病人康复。

9.jpg

“我是主动要求来的”

据了解,郑福增参与过2003年“非典”的防疫,“SARS时,我当时是医务部主任,也是在一线,不过那时候咱们省总共才十几个病人,但是我们医院的发热门诊我也是经常进。”而且,郑福增还曾参与过援疆,是河南省的第七批援疆队员。

而现在,郑福增已经58岁了,这次支援湖北,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来了。“他们问我你为什么要来?我觉得作为医务人员,治病抗疫是我本身就应该干的事情,应该完成的任务,所以是义不容辞的。”

“另外一个,我觉得那就是大爱无疆。”郑福增说,“只有把我们的爱心投入到战胜瘟疫的过程中,才能汇集很多的人。所以我觉得每个医务人员都应该积极地站出来。”

说到来的过程,郑福增笑着讲述:“当时是我主动向我们院长要求来,按年龄说,我已经58岁了,不一定非要来的。但是我们医院是中医医疗支援的主力,33名队员中我们医院占21人,所以说要有一个带队的。开始领队没有确定,是我主动要求的,我愿意带着大家去。”

“现在忙一点我想是应该的,理顺了会好一点,应该说还是非常充实的。”郑福增最后表示,话语淡然,语气坚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