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常委代表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口头发言(摘要)〕
我省作为沿黄九省区人口第一大省、经济第二大省,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实施重大国家战略中的地位重要、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在工作中想在先、干在前、担使命、有作为,做到地处中下游、工作争上游。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持续围绕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和研讨,我们认为以下五个方面应引起关注、深入论证、加快推进。
一、准确把握我省黄河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特色定位
一是根据河道悬差最大、历史灾害最重的特点,在水库建设、灌区提升、堤防整治、涵闸改建等工程建设中,统筹考虑水资源供给、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改善。二是根据地势平坦、水资源短缺的特点,多建黄河湿地,在沿黄地带“串珠成链”,推动藏水于地、水质净化,调节大气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三是根据河道最宽、滩区最广的特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廊道,打造沿岸城市优质生态空间。四是根据沿岸中心城市众多、历史文化厚重的特点,推动黄河生态保护与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弘扬的有机融合。
二、研究论证沿黄区域的区划调整
以改革理念梳理流域生态保护任务与空间功能、行政隶属的对应关系,研究论证几个方案:一是把黄河作为郑州内河,推动郑州跨河发展和郑州新乡联动发展。二是合理划定洪水治理、生态保护、科技创新、黄河文化传承、高质量发展等功能区,并据此适当调整流域各市沿黄区域的行政区划,提高行政管辖与功能区之间的工作契合度,消减工作摩擦和掣肘。三是研究梳理行政区、流域区、功能区之间的关系,论证实行三区合一、套合管理的体制机制。四是向国家申请将我省黄河流域规划范围扩大到市级行政区,将省内干支流沿线9市1区和引黄受水4市统一纳入规划范围。
三、抓紧争取小浪底水库下游滩区规划调整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与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联合运用,并利用东平湖分洪,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但下游滩区仍在执行严格的行滞洪功能,防洪运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建议积极向国家争取对该区域的规划内容、功能分区和控制标准进行调整,提出适合滩区综合提升的治理策略及技术措施,探索洪水治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滩区高质量模式,加快实施“高滩”“二滩”“嫩滩”三滩分区综合治理改造提升工程。
四、推动桃花峪水库建设项目
在整个黄河流域中,河南黄河历史灾害最多最重,保障黄河长久安澜是重中之重。目前,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1.8万平方公里无洪水控制性工程,滩区百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处于洪水威胁之中。建议加紧修建桃花峪水库,补齐下游防洪短板,既保障滩区百万群众防洪安全,又有效解决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及沿黄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加紧研究桃花峪水库的战略定位和前期论证,提出维持长期有效库容的关键技术和运用模式、对黄河下游及滩区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与宽滩区的协同运用方式等。
五、持续推进滩区群众迁安和土地调整流转
按照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我省黄河滩区还有100.39万人需要妥善安置。其中,封丘倒灌区内43.14万人可通过贯孟堤扩建工程解决,剩余的57.25万人可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是建设桃花峪水库,从根本上解决滩区群众防洪安全问题;二是启动新一轮滩区居民迁建工程,争取将贯孟堤扩建和桃花峪水库纳入国家黄河规划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对于迁安所需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提高补助标准,也可通过申请银行优惠贷款、拍卖腾出的土地指标等市场方式解决。对迁安腾出的土地进行整理复垦,按照生态优先、兼顾农业的原则进行调整和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