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全省53个贫困县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55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4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17人,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仪器设备陈旧老化、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县级医院大病诊疗能力不强,县外转诊率达20%左右,个别县超过30%。统计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省因病致贫返贫户51.1万户,占所有贫困户的51.4%;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高达51.9%。随着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脱贫措施的有效实施,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会进一步凸显出来。
建议:
一、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和精神卫生、职业病防治、妇幼保健等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和临床专科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远程医疗能力建设,实现城市诊疗资源和咨询服务向贫困县延伸,县级医院与县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实施好全国三级医院与贫困县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行动。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县域综合改革,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改革方案出台前,贫困县可先行探索制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加快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统筹做好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供应配送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养老待遇。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3.强化人才培养培训。加大本专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力度。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各类医疗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做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岗计划的实施,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人才招聘引进办法,提高薪酬待遇。开展适宜医疗卫生技术推广。
4.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在贫困县优先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加强中医院专科能力建设,加快中药材和制剂标准化建设。加强城乡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培训。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
二、着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1.降低贫困人口大病、慢性病费用支出。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增筹资主要用于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在贫困县先行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扩大病种范围。
2.实行贫困人口分类救治。优先为贫困人口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以县为单位,进一步核实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及患病人员情况,对贫困家庭大病和慢性病患者实行分类救治。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
三、着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
1.加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控力度。重点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疫情防控,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登记、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
2.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在贫困县全面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全面实施贫困县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提供基本辅助器具。
3.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城镇、健康村镇创建活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效提升贫困县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农村卫生厕所建设进程,力争到202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使城乡居民逐步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