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施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十年来,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作为中国“戏曲之乡”,我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项目保护和传承上,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1、非遗项目演职员工收入过低。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中,在编事业单位戏曲院团不分区别一并转为企业,人员全部推向市场,演职员平均每月只有2000元左右工资,一些年轻演员只有1000多元,以戏为生的生存压力巨大。2、院团基础设施极差,办公及排练场所条件简陋甚至没有。3、非遗项目传承后继乏人。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使骨干演职人员过早离开舞台,导致人才断层,再加上演出市场萎缩、待遇低,造成演艺人员急剧匮乏,后继无人。
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保护和传承好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项目,对弘扬中华文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
各级政府要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落实河南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抓紧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网络平台,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1、改革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制是当务之急。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剧团负责人一致认为:传承靠自己,保护靠国家。把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完善体制机制,分类指导。加大保护工作的项目资金,适当提高演艺人员的收入,使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后继有人。
2、认真落实国办[2015] 52号文件精神,加快“一团一场一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加大非遗项目保护专项经费的管理力度,建立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责任心的管理队伍。
3、加大培训扶持力度,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破解传承中后继无人的困境。建立健全学历教育与戏曲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戏曲进校园”进程,对有关院校开设戏曲等传统表演类专业全部纳入免收学费的范围,财政予以补贴。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职称评审范围,将转制为企业的戏曲表演团体和民营戏曲表演团体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职称评审范围。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要走创新之路。剧团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剧目的演出上,要多编戏、演好戏,大力弘扬主旋律,同时加强演出形式的创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开设非遗戏曲专业频道,加大对传统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