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的茶叶产区主要集中在信阳贫困山区,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罗山县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不忘初心,致富思源,依托茶产业发展,积极助力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409户3932人。一是通过土地流转、“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股东分红、雇佣贫困农民发放工资等方式进行经济扶贫。二是通过对贫困种植户实施技能培训、开展技术跟踪服务,帮助增强山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三是积极做好慈善事业,关注贫困员工的日常生活,定期慰问,补给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真情和关怀。四是注重精神帮扶。帮助山区贫困户长心气、长志气,激发内生动力,让他们更有干劲,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五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拿出公司资金帮助贫困村修建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帮助贫困山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整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国家政策调整和市场价格影响,使依托茶产业发展起来的农业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直接压低了茶叶收购价格,导致大别山区主要依靠种植茶叶脱贫致富的农民收入减少,影响了信阳大别山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省委提出要精准扶贫,我认为精准扶贫就要精准施策,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扶贫政策。对于产茶区来说,就要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以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帮助大别山区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建议:
一是在符合国家现有政策前提下,适时出台省级发展茶叶生产的优惠政策,一方面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弥补茶叶市场价格过低的情况,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间接降低茶叶价格,在单位茶叶价格下跌的情况下,总的销售量没有变化,这样既可以使平常老百姓喝上好茶叶,也可以推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对茶产业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效益并不高,而茶产业是农林产业盈利空间较大的农业产业,以福建、浙江、云南等茶产业发展较好的省份为例,这些省份把发展茶叶种植作为农业支柱产业,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形成了一系列的规模化、企业化、公司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既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也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增收。因此,我省各级农林国土部门要通过出台金融扶持政策和优惠的财政补贴、土地流转政策,帮助茶产业企业发展生产扩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农业经营效益,通过这些措施开展茶树种植,既可以绿化荒山,又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改变对茶产区农民的技术培训模式,原有农民技术培训是通过当地人社和农林部门专业培训机构开展,由于受资金及场地等因素制约,在培训规模、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上很受限制,特别是中老年农民基本被排除在外,总的来说培训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疲于应付,屡屡出现造假事件。各级部门可以整合培训模式,通过政府部门委托当地农业企业代为培训,通过与当地企业签订培训劳务合同,保障培训人员的各项权利,通过生产培训帮助农民学习应有的茶叶种植和各项生产技术,这样既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原材料生产荒,也解决了当地农民当地农民想学技术却无门的现象。
四是加大对茶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品质上乘的茶叶大都产在山区丘陵地带,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不健全,这些地区基础投资需要大笔资金。虽然国家提出搬迁扶贫,但是作为茶产区来说,山区丘陵地带是农民发财致富的聚宝盆,政府部门在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中,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进一步加大对茶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帮助老百姓守住这个金饭碗。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