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实现长效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省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扶贫产业发展中存在政策、市场、资金、管理、自然灾害等诸多风险因素,严重影响发展水平和脱贫攻坚步伐。主要风险因素有:
(一)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风险。一般粮食作物的投入产出效益极低,当前贫困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等产业项目缺乏科学统筹,跟风严重,易造成同类产品过剩,同时销售渠道不够通畅,供求信息不对称,市场行情变化难以预测,对产业发展影响较大。
(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风险。一是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着依靠政策优惠和补贴的思想。二是贫困户方面存在过分依赖企业帮扶,习惯等靠要,合作关系不稳定的现象。三是缺乏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的大量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
(三)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风险。一是部分扶贫产业经营水平不高,一旦脱贫期限到来,失去政策帮扶,经营面临困难。二是有些地方急于上马扶贫项目,缺少科学评估,项目与实际脱节,收益率低,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产业投资大、见效慢,一些返乡创业者对产业发展估计不足,贫困户自身入股资金没有保障,政府扶贫补助投入有限,增加了资金不足的风险。
(四)自然条件等方面的风险。天气灾害严重影响种植型业扶贫产业,如2017年秋收季节的连续降雨,造成我省信阳部分地区稻谷发芽率达90%、玉米霉变50%、黄秋梨减产70%以上。疫情阻碍养殖业的发展壮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也导致许多集中贫困山区产品运输销售困难,农业产业靠天吃饭现象严重。
扶贫产业发展中存在许多风险点,极易给脱贫攻坚工作造成深刻影响,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加强风险防范。因此建议:
(一)加快土地流转,探索农业的工业化道路。农业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活力不足,农业生产产值低、风险大、投入多、见效慢,随着生产力提高,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严重拖累农业生产效率,制约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要持续提升城镇化率,加快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在具有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主体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延伸产业链,积极探索农业的工业化路径,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二)加强市场研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一是要加强市场研究,打造农业信息平台,统筹规划各地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为重点贫困地区选准产业,助其降低市场和信息风险。二是要深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龙头,延长产业链,依托特色产业推广“卫星工厂”、“移动车间”,发挥带动辐射效应,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选择产业方向,推进订单农业、循环农业等先进的发展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农业企业和经营管理团队,形成以产权关系为合作基础的利益共同体,推广农业技术,确保项目稳妥实施。
(三)加大保险补偿和金融扶贫力度。一是积极开发新型险种,加大对扶贫产业产品的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险补偿标准,积极引入商业保险,增加保险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扶贫产业发展保障能力。二是不断拓展保险补偿形式,鼓励财政统筹资金承担贫困人口种养殖业保险保费,将保险机构面向贫困人口开办的农机具等财产保险、涉农保险,纳入省财政以奖代补范围。三是扩大金融扶贫力度,努力实现金融扶贫全覆盖,提高扶贫贷款额度,同时加大对扶贫企业的贷款审查和帮扶监管,降低金融扶贫风险。
(四)优化政策扶持环境,形成脱贫长效机制。要着力提高扶贫政策连续性,对于扶贫产业发展有利的政策措施做到脱贫不脱政策,保持企业发展的连续性。出台政策支持发展抗风险能力强和劳动密集型扶贫产业,为更多贫困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使其得到持续稳定收入,提高脱贫内生动力,形成脱贫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