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调任河南河务局工作以来,我经常关注、思考我省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多方交流及征求意见,深感充分开发、高效利用黄河水资源对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一、我省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省引黄供水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之后逐年衰减。黄河小浪底水库建成以前及发挥作用之初,全省引黄水量仅十余亿立方米,近九成水量用于农业灌溉。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黄河水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近年平均引黄水量30亿立方米以上,基本实现了国家分配的河南省黄河干流指标的充分开发利用,引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280万亩,抗旱补源面积893万亩,放淤改土面积172万亩,惠及沿黄7地市及商丘、许昌、安阳等地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也逐步向城市生活、工业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及远程跨地区供水等多元格局转变。
现阶段我省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引不出。近年来受河床下切、河势变化等因素影响,引黄水闸引水能力衰减。据统计,河南黄河下游引黄工程设计引水能力1376立方米/秒,在大力清淤的条件下,2010年抗旱最大引水流量仅371立方米/秒。在现状黄河干流500立方米/秒流量下,三分之一的引黄水闸引不出水,其他工程引水能力不足设计值的15%。二是留不住。河南省现有引黄调蓄工程23座,总库容不足3亿立方米,调蓄能力薄弱,易受制于黄河来水量和防汛防凌等不确定因素。而同处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沿黄地区调蓄水库753座,总库容为14.76亿立方米,引黄调蓄能力近30亿立方米(按每年充库两次计算)。三是用不上。河南省引黄灌区始建于50~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由于渠道衬砌少、年久失修老化、渠系清淤不到位等原因,“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农作物得不到及时灌溉。目前全省引黄有效灌溉面积1280万亩,距全面恢复引黄灌区2300多万亩农田的目标任重道远。四是不够用。目前,我省引黄供水总量已连续6年达到国家分配的35.67亿立方米的取水指标,在“量”的扩展上空间有限。随着四大引黄灌区建设、明清黄河故道综合整治开发、各地水生态治理工程等项目实施,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黄河水资源刚性需求旺盛,供需矛盾越发凸显。
二、推进我省黄河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建议
黄河是我省最主要的过境水源,占全省入境水资源总量的近90%,其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科学和高效利用尤为重要,为更好地发挥其综合效益,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研究制定河南黄河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建议省政府组织发改委、财政厅、国土厅、农业厅、水利厅、河务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河南省黄河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通过对供水源头、中间调蓄、渠系配套、资源配置等综合规划,完善黄河水资源配置体系,稳步提升黄河水资源统筹调控能力。
二是全面推行河长制,着力构建河湖管理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强规划水资源论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用途管制,充分发挥黄河水资源的基础性、先导性、约束性作用。
三是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实施引黄调蓄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明清黄河故道、西汉黄河故道的开发利用,新建、改扩建引黄调蓄工程、合理调度已建工程引蓄黄河水,做到冬蓄春用,丰蓄枯用,逐步实现洪水资源化。加快推进引黄水闸闸前泵站或提灌工程建设,地方政府与河务部门合作,以三义寨闸闸前泵站建设为试点,探索建立互补共赢的闸前泵站运营管理机制。
四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并落实节水灌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在具备条件的引黄灌区,积极推行“井渠结合,灌补兼得”、精准化智能化的灌溉模式及相关工程体系建设。推进沿黄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利用黄河“错峰蓄水”,利用湿地“存水净水”,连网连库“循环用水”,将生态用水循环用于农业灌溉及工业生产,实现一水多用、循环增效的目的。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