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建设美丽河南。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抓手,整合我省文化资源,推出一个叫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主打品牌。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河南711公里,贯穿洛阳、郑州、开封三大古都,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最密集的区域。这里是黄帝故里、作为国家首都长达3000年,是中国大多数姓氏之根和中国佛、道、儒滥觞之地,少林、太极名扬中外,牡丹、菊花等享誉海内,名胜古迹不可胜数。同时,这一段黄河地貌丰富,峡谷型、过渡型、悬河型等河道景观汇聚,高山、峡谷、平原、滩涂湿地等自然景观兼备,在文化和生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我省黄河沿线区域人口密集,生态文化旅游需求旺盛。这里是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以郑州为核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和发达的高速公路网连贯四方,为国际国内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创造了条件。国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运河经济带发展战略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多年来,沿线的三门峡水库、小浪底、龙门石窟、少林寺、陈家沟、郑州黄河游览区、清明上河园等已开发为著名的文化品牌和旅游景点。但由于行政区域划分,沿线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缺乏统一规划,缺乏主打品牌。以黄河为主题的生态文化建设相对分散、规模小、水平低,缺乏标志性核心旅游目的地,近距离看黄河的岸线交通和随时随地游黄河的网状交通、码头水上游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们游黄河缺看头、缺吃头、缺玩头、缺乐头、缺想头,没有发挥出黄河品牌应有的价值。
目前,以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树立品牌为内容的合作竞争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形式。沿黄省份纷纷打出“黄河牌”,青海全面推动以三江源为核心的黄河黄金旅游带,宁夏高规格打造黄河休闲旅游产业带,陕西已开通沿黄河旅游公路串联各大旅游景点,山东打造沿黄“绿色长廊”和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地区竞争日益激烈。我省坐拥黄河文化最精华的资源,加快开发利用黄河品牌十分必要和紧迫。
为此,建议我省整合黄河沿线各种资源,规划建设生态文化产业带,唱响黄河主题,打造文化高地。
一要高水平规划。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遵循有序开发与协同发展、功能分区与整体推进等原则,对黄河沿岸文化、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规划。一是规划建设黄河文明馆,作为黄河的标志性建筑,既可以登楼俯瞰大河风光,又系统展示黄河的历史、现状和黄河文化的辉煌成就,成为全世界了解黄河的窗口。二是规划黄河南北两条沿黄公路,并以水路交通、通用航空为辅助,将三门峡到濮阳的山区、库区、滩区、湿地、生态带和历史遗迹、文博馆院、红色旧址等贯通起来。公路要高标准设计,利用和对接现有的公路网及部分黄河大堤,兼具机动车通行、游览、骑行、徒步等功能,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并带动沿线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三是对沿线景区升级改造,打造一批5A级景区、一批实景演出、一批拓展教育基地、一批医养设施、一批特色小镇,提供更多的游憩空间和休闲产品,打造中原文化精品带,培养成国内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高地。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省级沿黄生态文化产业带协调机构,在省政府领导下,请黄委会和省发改、财政、交通、建设、环保、旅游、水利、林业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对规划建设事宜进行综合协调。由山东省倡导、九省区参与的黄河经济协作区已运行28年,2018年联席会议将由我省举办,建议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积极推动沿黄生态文化产业带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争取更多支持。
三要先易后难、突出亮点、分步实施。在统一规划下,根据现实条件分区域、分时段开发。可以先在旅游资源比较集中、成熟、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修建沿黄公路,将附近景点串联组团发展,形成区域旅游品牌。这样能降低前期投资成本和风险,快速产生效益,形成示范效应。如郑州花园口区位优越,应作为生态文化产业带的中心区域,并将黄河文明馆作为标志性工程,进行重点开发、优先实施。又如先在新安、济源、孟津、洛阳吉利区修建沿黄河小闭环旅游公路,将文化景区与黛眉山、黄河小浪底、龙潭大峡谷、鹰嘴山等景区串联,提供自驾、游览、亲水等休闲体验。再如从巩义到开封黄河南岸地区,周末短途自驾游需求旺盛,应重点开发小区域休闲农庄、度假酒店、特色餐饮小镇等休闲消费集聚区,以连霍高速作为干道串联。
四要多渠道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此项工程投资巨大,建议由政府主导,多渠道融资、市场化运作。可以由中原豫资控股集团联合黄委会、省交通厅、旅游局等单位的相应机构,组建综合开发公司作为母公司,沿黄各市、县根据各自资源设立相应的子公司。由母公司及子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与沿线各市、县政府合作,引进中青旅、海航、IDG及豫资控股集团旗下多支基金等,就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文化开发发起相应的PPP项目,对沿线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和文化、自然资源进行综合整治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