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门《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医改办发〔2016〕1号)有关精神,我省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超额完成了国家医改办要求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任务。我省所有地市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签约服务人群覆盖率超过30%;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超过60%。但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注重数字指标的完成,忽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初衷和实效的现象特别突出,主要表现在:
1.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引导做的不实,群众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了解不深不透,签约积极性不高。社区卫生站和村卫生室医疗服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要求、任务目标、实施路径掌握不全面。
2.签约的医疗团队结构不合理,定位不准、分工不清、责任不明,难以实质性的开展服务。签署服务协议双方的责任义务笼统,缺乏约束力和可操作性,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3.协议内容没有具体体现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没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4.缺乏对医疗服务团队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具体激励措施,没能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为真正做好做实这项惠民政策,方便群众就医,进而给人民群众提供生命全过程的医疗健康服务,使签约群众真正受益,推动分级诊疗取得更大进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建议:
1.明确基层医疗服务人员是基层基本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主体的定位。在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培养的同时,对现有的基层医疗服务人员免费进行定期培训或轮训,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通过培训考核提升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对考核合格的医疗服务人员纳入乡或城镇社区医疗中心管理,解决人事编制,给予薪酬待遇,彻底破除也医也农的怪相。
2.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为其免费提供急救和慢性病防治的相关设施设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
3.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区域医疗保健信息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建设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等信息化体系,助推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质。建设完备的医疗服务网络,完善上下联动机制体制,保证预约挂号、预约就诊、预约住院落到实处,使群众真正感受到签约服务带来的方便、快捷、实惠,调动公众的签约积极性。
4.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组建诊疗技术有保障、群众信任、及时高效的医疗服务团队。建立签约医疗服务团队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数量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调整医保、财政等支付方式,加大对签约医生的经济激励措施,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调动医疗服务团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能够全心投入到为签约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中去。
5.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体,加强宣传报道,使公众真正了解签约服务的意义、益处,改变公众的就医观念与就医习惯,促进首诊在卫生室或社区的落实。
6.进行个体化服务包签约试点,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试行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健康需求签约个体化的服务包试点,并根据服务的技术难度和不同的服务方式试行差异化收取费用,成熟后进行推广。
相信通过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设施的投入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必将调动医疗卫生人员和公众两方面积极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目的就一定能够尽快实现。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