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消费大省,在迈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已成为我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当务之急。
一、当前我省农业供给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大宗农产品数量型供给与质量型需求不相适应。河南粮食虽然产量大,但优质率远远满足不了新兴需求下的农产品多样化、高标准、高品质要求。以小麦为例,我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但加工适应性差、品质不协调、用途受限的品种占比过高,而且混收混储的收储方式也制约着优质粮品质作用的发挥。
2.农产品加工初级型供给与中高端需求不相适应。全省种植、养殖、加工业的初级加工产品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生产的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原料产品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大、涉及面广、历史欠账多等原因,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建设标准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备、管护方式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抗旱排涝、防灾减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持续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工程。推动河南农业从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的基础上,围绕需求侧品质化、多样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改变和优化现代农业的供给结构。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比较优势,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种养结构调优、加工能力调强、经营规模调大、产业链条调长,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带、油料作物带、草畜果林带、牛肉奶制品带等,推进我省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
3.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支持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联种联收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二是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支持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供种育苗、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加快形成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农户为主要培育对象,实行生产经营型分产业、职业经理人分行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专业服务型按岗位的分类教育培训,探索建立相互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增强其综合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4.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主食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创新驱动,提高技术水平。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质量标准,适应消费升级,提高消费者信任度和市场竞争力。
5.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调整农业科技投入方向和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和强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强化学科间交叉融合。加强智能化、精准化农作物生产管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农业防灾减灾,畜禽健康养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突破农业科技前沿技术、农业重大关键技术、产业融合集成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展“精准农业生产”,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需求等大数据资源。
6.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全面加强农业标准修订工作,制定配套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打造原产地整体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三是建立对土地资源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环保立法,有计划有比例地实行土地休耕,加大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农业环境质量控制项目的投入,推广和应用精准农业。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