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支点在基层,基层是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中医药根植于基层,发展于基层,在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状况上具有独到优势。同时,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就包括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因此,提升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是乡村振兴计划的一部分。
2017年,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67%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中医馆,总数超过3万个。河南省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全国率先建立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开通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城乡统一。但是,当前基层提供的中医药服务仅搭建了基本的骨架,中医药传承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一、基层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产业、文化发展不均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城乡各区域中医药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差别较大;
第二、由于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不健全、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严重匮乏、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难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第三、基层更需要全科型、高水平的中医师,而现行的政策和管理体系,缺乏规范化培训的中医药人才在基层医疗机构执业。
第四、对中医药简、便、效、廉、验的认识不够,缺乏信任,很多农民只有在西医无效的情况下才抱着试试的态度使用中医疗法。
为了着力提升河南省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农村全科医师培养,完善基层中医师培训及资格考核制度。(1)在高等院校加强全科医师培养,设立培养农村中医医师专项计划;(2)提高基层医师中医药技术水平,重点加强一般针法、灸法、推拿、刮痧、拔罐、敷熨、熏洗等技术方法的开展与规范化操作,大力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3)统筹做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等各类人才项目实施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坚持医教协同,深化基层中医药教育改革,稳妥推进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改革。
二、明确激励机制,吸引切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到基层。(1)吸引优秀年轻中医师服务基层,地方政府帮助解决住房、子女上学及职称晋升等相关事宜(2)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同时将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
三、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中医医院全部参与基层医联体建设。(1)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因地制宜探索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县级医院牵头,组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城乡医疗机构或专科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医联体,大力发展面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2)在医联体内实现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药品共享。建立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等中心,在医联体内提供一体化服务,让百姓看中医少跑腿、更方便。
四、努力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和社会影响,加强中医中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预防保健服务中的作用。(1)通过省、市、县级中医院专家下乡服务进行中医知识讲座,或者通过电视台、网络等媒体进行中医健康知识普及;(2)充分利用县医院、乡村卫生所的大堂、走廊、候诊区、病房等区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宣传介绍中医药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进一步扩大和培育中医药需求市场。让更多的百姓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信任中医、使用中医中药,充分享受到中医治病的优越性。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