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政协工作 > 提案工作 > 提案展示

关于大力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河南自贸区的提案

时间:2019-06-16 20:55 来源:河南省政协网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给予了河南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决心。河南自贸区自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以来,围绕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在政府职能转变、“准入、准建、准营”投资便利化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形成了“35证合一”、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引领内陆经济转型发展,推动健全对外开放新的格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不可忽视的是,我省自贸区建设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运行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和障碍,一是主要包括资本、技术和人才的经济发展要素尚未聚集。二是河南自贸区郑、汴、洛三个片区相互之间尚未建立起协同共享机制,存在单打独斗甚至是相互竞争的情况,未能形成合力。三是缺乏与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规则接轨的体制和规则环境,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四是制度的配套机制如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等建设尚在探索阶段,求发展与控风险的平衡难以把控。五是自贸区建设尚未形成后发优势,对先行者的经验借鉴不足,教训汲取不透。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激发自贸区内注册企业市场活力和创新力,检验制度创新的落地成效,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河南自贸区,打造全面改革开放实验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我们建议:

一、细化落实郑汴洛片区功能定位,统筹协调自贸区发展。结合郑汴洛三个自贸片区功能定位,统筹协调发展,避免片区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建议多部门协同参与,本着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原则,进一步细化落实郑汴洛三个片区功能定位,研究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行动计划,明确部门分工,细化工作职责,建立奖惩机制。定期召开多部门参与的郑、汴、洛三个片区经验交流联席会,共享发展经验,交流制度创新心得,深刻反思教训,结合各自制度优势,进行推广复制,最终形成管理制度统一、产业特色明显的河南自贸试验区。同时学习借鉴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先进管理经验,与国内其他的自贸试验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和交流,开创协同创新发展新机制。

二、构建自贸区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编制河南自贸区紧缺人才目录,设立专门人才引进工作机构,推行“高层次人才服务金卡”制度,协调人社、公安、教育等相关部门对高层次人才在创办企业、手续办理、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家属随迁等方面予以贵宾待遇、特殊照顾。设立永久性“自贸试验区国际人才论坛”,加强与境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共享,构建开放、合作、共享的“自贸智库”。推进自贸区与地方政府、高校在共建双创学院等方面的合作,助力双创发展,构建宽渠道、多形式、立体化的人才教育培训格局,推进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构建“技术协同+人才协同”两个平台,实施“宜业+宜创”两个计划,以人才为动力引领自贸区内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符合河南自贸区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三、构建完善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引入国际领先的团队和发展理念,围绕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在自贸区内聚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多领域的金融服务机构,构建完善的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自贸区金融自由化发展。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人才创业奖励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等,借助基金发展,推动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创新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融合。建议在推进离岸金融、离岸投资试点建设方面与上海、天津等自贸试验区建立互联互通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河南自贸区离岸贸易发展,畅通自贸区内企业跨境融资渠道。

四、优化评估和考核指标体系,打造良好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议运用可计算、可量化的数据化方法,因地制宜探索制定适宜河南自贸区的营商环境评估特色指标体系,力争使河南自贸区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接世行,国际可比。进一步加强自贸区考核机制建设,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对自贸区的建设不仅要进行纵向考核,还要与国内其他贸易试验区进行横向对比,形成考核意见和整改建议。统筹协调自贸区招商引资方向和政策措施,鼓励奖励形式多样化。招商引资方面站位全产业链分工布局,不走同质化竞争,从全局、全面、全新、宏观的角度有侧重的招商,同时注重区外配套项目招商,推动区内区外一体化发展。

五、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构建大数据监管新格局。建立河南自贸区全信息共享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构建大数据监管新格局。首先,健全企业诚信管理标准体系,逐步推行分级惩戒制度。其次,借助大数据管理平台,推行监管国际一体化,加强河南自贸区与其它地区和国家间的监管互认合作。此外,还要借助自贸区内外各个政务、信用大数据平台,持续跟踪监管活动的效果与影响,逐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的制度建设,加强监管影响评估的制度建设,将事中事后监管机制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