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政协工作 > 提案工作 > 提案展示

关于加强慢性病防控着力提高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提案

时间:2019-06-17 20:56 来源:河南省政协网

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是反映人群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国家统计局每五年发布一次全国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是将死亡、患病、伤残等不健康部分从期望寿命中扣除,反映的是完全健康的生存年数。2015年我省人均期望寿命为75.6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4岁;健康期望寿命67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岁。省委、省政府在《“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0年我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5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岁,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从我省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省人均期望寿命的大幅度提升主要得益于传染病的有效控制和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的持续降低。当前,我省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连续多年显著低于全国水平,疟疾、脊髓灰质等传统传染病基本消除,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已成为我省的主要死因和疾病负担。因此,提高我省的人均期望寿命潜力和重点都在慢性病防控。

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健康影响因素中,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环境因素占17%,遗传因素占15%,医疗条件占8%。由于慢性病与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故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我省的数据显示:2015年,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9%和11.7%,但只有43.1%和33.9%患者知道自己患病,服药患者中血压和血糖的控制率只有10.3%和39.3%。2017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0.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健康素养水平比较低、生活方式不科学、早诊早治不落实、危险因素没消除是造成我省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进而影响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提高的主要原因。

为提高我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对慢性病防控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促进健康优先。各地各部门要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组织开展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创建活动,健全慢性病防治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将人均期望寿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主要癌症早诊早治率等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研究实施健康相关政策,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体育健身设施,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营造良好的健康支持环境。

二、实施重点突破,开展重大行动。一要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在主流媒体开设公益性健康教育栏目,方便群众获得专业的健康知识。二要开展合理膳食行动,以减盐、减糖、减油为手段,降低成人和儿童肥胖增长率。三要开展高血压、脑卒中和糖尿病防治行动,以综合防治项目为抓手,推广适宜技术,提高患者发现率和血压、血糖控制率,减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四要开展癌症早诊早治行动,对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我省重点癌种开展早诊早治,提高早诊早治率和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五是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对老年人定期体检,建立支持家庭养老的政策体系,加快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老年康复,减少65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和老年性痴呆患病率。

三、优化服务供给,提高防治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对医共体实行医保打包预付,实施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变三级医疗机构的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帮助基层培养和留住人才,促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促进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的连续性。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完善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和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降低群众的医药负担。

四、加强宣传引导,倡导全民参与。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设立健康形象大使,评选一批“健康达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与绩效考核挂钩,鼓励医务人员开展健康科普宣传。加强正面宣传、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营造人人热爱健康、人人追求健康、人人生活健康、人人享有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