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网直接关系着现代智慧城市的管理、建设与发展,是城市的“经脉”和“生命线”,打造现代智慧城市必须重视地下管网的建设和管理。综合管廊作为有效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的新模式,应该逐步得到认可和推广。
一、存在问题
(一)各自为政,影响安全。传统市政公用管线各自为政地敷设在道路的浅层空间内,因管线增容扩容不但造成了“拉链路”和“蜘蛛网”现象,而且导致管线事故频发,极大影响城市的安全运行,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噪音污染以及管线交叉损害、城市交通拥堵、商业利益损失等其它方面的社会成本显著增加。
(二)权属不同,条块分割。地下管网涉及规划、建设、城管、交通、电力、燃气、自来水、通讯等众多单位和企业,有的归市直有关部门管理、有的县区管理、有的归企业管理,各管理单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管理缺乏统一性。
(三)资料缺乏,现状不清。地下管线历来是城市的“血管”和“神经”,地下管线涉及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路灯、有线电视、工业等十多种地下管线,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网络,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和建设管理主体的变迁,加上传统的二维管理方式难以准确、直观地显示地下电力管线交叉排列的空间位置关系。导致在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常有“管线打架”、“马路拉链”、“停水断电”、“工程延期”等现象发生。
(四)管养缺失,隐患严重。对地下管网维护管理工作重视不够,随着地下管线敷设年代增加,管线老化、腐蚀、生锈、堵塞、损坏等现象普遍存在,维护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给城市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的给水管道的渗漏损失率达15%以上,燃气和热力管道的腐蚀率达30%以上。
(五)容量不足,扩建困难。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原有城市地下管线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地下工程一旦完工后,不仅难以通过重建来弥补既有缺陷,而且局部工程的设计失误可能致使整个区域相关地下空间的互连互通难以实现。
(六)深层空间开发要有前瞻性。40米以下深层地下空间开发缺乏研究。尽管新加坡、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有过一些研究,但总体来说,40米以下的城市深层空间开发仍是一个很新的研究方向。
二、对地下管网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实行地下管网统一管理。尽快出台《城市地下管线条例》及工程技术规范和施工标准,明确地下管网建设和管理办法,逐步将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和管理权收归政府专门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维护、健全档案,结束目前分片管理,各自为政的情况。
(二)全面普查地下管线,建立共享信息平台。加强各部门所属地下管道信息和资料的搜集,并结合探地雷达(GPR)等无损检测技术,对地下管道的分布、类型、材质、埋深、地质条件、上部建筑物、交通量以及管道缺陷(包括缺陷类型、数量、程度等)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建立“智慧管道”信息化平台,实现地下管道信息共享、三维展示以及智能监控。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三维技术,直观显示地下管线的空间层次和位置,以仿真方式形象展现地下管线的埋深、材质、形状、走向以及工井结构和周边环境。极大地方便了排管、工井占用情况、位置等信息的查找,为今后地下管线资源的统筹利用和科学布局、管线占用审批等工作提供了准确、直观、高效的参考。
(三)科学分析地下管网风险,降低灾害影响。加大地下管线养护的资金投入,建立地下管网风险评价系统,形成危旧地下管网地段动态档案,发掘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及其原因,通过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高精准度和工作效率。
(四)积极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通讯、电力等所有管网设施,进行统一地下部署,具有集约、综合的特性,避免了由于地下管线埋设或维修而导致道路多次开挖的麻烦,对于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拉动经济发展、改变城市面貌、保障城市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地下综合管廊投资较大(国内每公里造价达1.2亿元左右),建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形式投融资机制,在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建设地下管廊试点,启动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布局规划和分步建设工作。对于主城区已建成区,可以结合道路改造等情况,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五)降低成本,标准化建设综合管廊。要充分评估性价比“各种账”。城市建设的性价比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一是要编制基于综合管廊标准化的通用图,大幅降低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节约设计周期,提高设计图纸质量;二是要在新建城市道路建设上,采用预制拼装及标准化、模块化的综合管廊。三是要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建设相结合。四是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相结合。
建立地下空间开发的全生命管理,必须依靠全面细致、实时更新的地下空间信息系统。如果能把这些信息集合成城市地下空间“大数据”,不仅可以提高地下空间的运维效率,更能给地下空间里的城市安全提供预报和预警。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