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且就业观念落后,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随着我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我省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1.输出地就业服务管理机制不完善。许多劳动力输出地区尚未建立规范的服务机制。部分乡镇没有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到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工作格局。由于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部分通过自己寻找和亲朋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序性。部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与需求脱节,目前市场对电焊、车床等机械加工等技术类工人需求较多,但是机构的培训却集中在传统、易于开展的服装缝纫、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对那些社会急需却人、财、物投入较大的专业技能,因为收效慢、利润少,大型培训机构不愿意承担,小型培训机构无力承担,导致一些培训领域仍是空白。
2.输入地对农民工的服务管理工作滞后。目前,城镇政府工作仍倾向于以城镇下岗职工、尤其是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为重点,农民工就业的扶持政策相对缺乏。许多农民工劳动时间较长、加班不能按有关规定享受加班工资待遇。输入地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工作也明显滞后。农民工在医疗、保险、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宣传不到位,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尽管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相继出台,但是宣传不到位,农民工了解甚少,不清楚自己应该享受的各项服务和权利。同时,我省还没有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体系,在就业推荐、就业创业指导、签订合同、参加保险、工伤认定、劳动维权等方面,相关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还不全面。
(二)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1.劳动力自身及家庭的影响因素。一是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影响了就业质量。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农村劳动力一半以上都是初高中学历。由于缺乏技术技能,择业范围有限,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大多为建筑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工资收入低,提升空间小。二是缺乏长远计划,就业存在盲目性。三是家庭因素的拉力。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适龄儿童上学问题、父母身体状况的变化,直接决定他们就业地点的选择。
2.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经济下行压力大,产能过剩,城镇产业普遍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农村劳动力与城镇提供的中高端就业岗位不匹配,出现结构性错位。
3.社会环境不够宽容、城乡居民存在隔阂。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同时,城市生活和在农村生活差异很大,农村劳动力想融入城市,却无法完全融入。
二、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劳动力输出地政府要加大基础教育支出,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农村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利用互联网大力开展远程教育,提供优质课程,引导当地农民提高自学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职能技能训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减免农民工学习费用。整合教育资源,鼓励技术学校的教师下乡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对于已经在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减免税收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培训。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1.增强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第一产业大规模集约化经营,减少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地区优势进行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强第二产业带动力,促进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新能源业等高附加值行业长效发展。发挥第三产业优势,吸纳更多劳动力。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社区服务、餐饮、住宿、旅游等就业门槛低、再就业周期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建设示范性产业园区,吸纳农村无法外出的劳动力,同时还可以对产区周围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三)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首先健全劳动力市场。重点是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整合就业信息平台,依靠互联网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及就业信息的专业化管理,并提供就业咨询和培训、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其次要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保证政策的有效性。要发挥职能,有效维护劳动者劳动合同的签订、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权利。
(四)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面覆盖。减少、消除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中受到的歧视。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