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把握智能制造发展机遇,提升河南“智能制造”水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内容,是深入实施“三大改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必由之路。
一、河南制造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全省各省辖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个别县(市、区)没有一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部分地方和企业的快速转型掩盖了全省转型发展的滞后。
(二)生产要素制约。一是用地难。技改或新上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对场地要求很高,原旧场旧院根本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或新建项目要求;二是融资难。目前,传统特色产业企业技改投入,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少部分企业虽费心费力得到银行技改贷款支持,但面对保险、理财、承兑等高额的服务收费,导致企业的财务成本额外的甚至成倍的增长;三是人才缺。当前制造业转型发展对熟练技术工人及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超过供给,导致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尤其是成熟的工业设计人员,更是求知若渴。
(三)智能装备短板。实施智能制造离不开智能装备。特别是数控机床,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是衡量其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台湾、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士等地的同类产业相比,我省的数控机床及机器人产业在技术水平、产能产量等方面基本上可以定位在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上的机器人及数控机床都是进口产品。
二、以智能制造促进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握全球、全国智能制造发展机遇,把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放在突出位置。建议着力加强和改进以下八项工作:
一是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打造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引导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用联盟,加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 通过“基地—项目—人才”的长期支持,形成覆盖设计、制造、销售、维护等产业链环节的联盟运行机制。
二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以联盟为基础共建智能制造领域产业研究院、公共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增强技术研发能力,攻克智能制造系统和核心部件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产品,推动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三是着力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和企业应用。吸引国际国内的机器人产品生产或研发企业来河南发展,培育壮大全省机器人产业。促进企业联合、兼并与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能装备企业和单项产品“小巨人”,形成一批优秀企业及产品品牌。建设机器人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培育工业机器人服务业,做大前端研发和后端营销,打造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服务中心、营销平台。
四是实施智能制造装备标准化与质量控制提升工程。以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为突破口,为智能制造装备提供技术标准支撑,提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采标达标水平;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推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上下游产品标准对接,保证产业链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联合相关专业机构共同开展专项技术攻关活动,解决影响供应链质量的瓶颈问题;指导企业提高对采购产品的质量检测能力,确保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品质量水平,并对重要供应商开展第三方审核;加大对采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
五是开展试点示范发挥“机器换人”引领作用。开展“机器换人”示范企业建设,充分利用国产和省内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降低用户企业接受国产和省内新设备的障碍,增强用户购买和使用首台(套)装备的信心,积极培育一批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生产和示范应用企业典型,对示范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其他政策扶持;发挥产业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广泛宣传和政策引导,吸引各方资金投入,共同承担企业的资金压力和创新风险,实现供需两端的双向引导。
六是加强物联网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应用。加速物联网技术在传感器、仪器仪表、通讯网络设备、高低压电器等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装备制造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开展微型“物联网式制造工厂”试点工作,对装备制造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对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形成“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 专用网络”的微型物联网示范企业。
七是实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训资源,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重点培养高层次研发和应用人员。积极推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高技能人才选拔工作,加强企业人员职业培训,每年针对示范企业技术骨干开展提高培训,针对企业员工开展普及培训。
八是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省政府成立由省领导任召集人的智能制造产业联席会议,各相关部门和驻省单位为成员,定期研究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路径,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从组织领导体系上保障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