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政协工作 > 提案工作 > 提案展示

关于防范和治理脱贫攻坚工作中返贫问题的提案

时间:2019-06-17 21:43 来源:河南省政协网

截止2018年11月,河南省已有兰考县、滑县、沈丘县、新蔡县、新县5个国定贫困县和舞阳县1个省定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预计到今年底,河南省脱贫人口总数将近700万人、脱贫村将达到近8000个、脱贫县39个,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调研情况来看,2017年我省脱贫的106万人口中,返贫率为1.23%,有的地方更高一些,达到5%甚至10%以上。随着河南省2019年所有贫困县摘帽的期限逐渐逼近,各贫困县脱贫工作进入倒计时,客观上来看返贫风险始终存在并会演变为阻碍扶贫目标顺利实现的顽疾。

一、造成我省贫困户脱贫又返贫的主要原因

(一)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形式较单一,带贫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够强。根据河南省拟退出贫困县的评估调研发现,有的地方基础薄弱,无集体经济或集体经济覆盖面小,发展后劲不足;有的地方结构单一,虽然目前村集体收入勉强达标,但是其中经营性收入不足,没有实质性的创富营收,造血功能不足。如方城县有2个已退出村和2个拟退出村均没有稳定的村集体收入来源;洛宁县被调查的4个贫困村,只有1个村有扶贫车间项目但尚未开工,其他多是种植或养殖上的到户增收项目。

(二)健康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及时,导致贫困户在等待中继续贫困和返贫。调研发现,一些地方但国家健康扶贫政策没有及时和完全落实,部分重大疾病和部分费用未列入大病保险范畴。通过分析新乡市贫困人口建档数据发现,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占返贫群体的比例高达64.2%,远高于因学、因灾、因残致贫人群比例。

(三)扶贫产业项目和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带贫防贫成效不明显。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产业项目选定时论证不深入、对接不精准,没有真正做到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来选准扶贫产业,导致产业项目核心竞争力和创收能力不强,惠及贫困人口少,市场风险大。如杞县圉镇王李夏村光伏电站带贫82户,每户每年增收仅有800元;中站区发放2018年第一季度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收益分红,贫困户高的为202元,低的只有140元。

(四)脱贫标准把握不准、验收走形式、虚报进度等导致虚假脱贫、提前脱贫。有的地方在扶贫中,没有真正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扶贫内容和形式简单粗暴,扶贫项目和措施急功近利,只顾短期利益,扶贫成效单纯以数字来论,人为拔高脱贫成就,最终导致脱贫质量不高返贫。

二、防范脱贫又返贫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防范和治理返贫问题的重要性,坚持扶贫与防范两手抓。各级干部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论述,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要安排专人负责研究推进防范与治理返贫工作,认真排查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研究返贫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变化趋势,找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体返贫的原因,有针对性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治理返贫问题。

(二)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模式,增强集体经济的带贫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突破单一农业发展限制,充分整合自身优势,借鉴外部力量,盘活各种资源要素,探索经济作物生产、电商、旅游等产业与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扶持贫困人口就业,拓展经营性收入来源,再通过发展股份制集体经济,以经营性收入进行分红,为贫困户提供稳定收入来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返贫风险。如鄢陵县依托花木产业优势,大力实施“花木企业+转移就业+贫困户”帮扶模式,安排贫困户劳动力1100多人,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

(三)强化健康扶贫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社会资金在健康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因病因残致贫和返贫问题,需要紧抓政策和市场两只手。完善基层医疗保障制度,在贫困地区设立免费健康体检驻点,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和商业保险普及力度,减轻群众常规医疗保险之外的自费负担。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为健康扶贫提供持续的财力保障。

(四)积极推进并持续优化产业扶贫项目,兼顾短期脱贫摘帽和长期稳定持续增收的统一。第一,通过建立政府、企业、贫困群体等主体平等参与和协同行动机制,提高产业扶贫多方能动性,让产业扶贫决策更加科学、参与更广泛、运作更顺畅、效果更明显。第二,税务部门可以对带贫能力强的多方合作企业,给予一定税收减免优惠,确保贫困地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五)健全脱贫工作长效追踪机制,坚决杜绝搞短期行为、急躁冒进、运动式扶贫等现象。第一,进一步健全脱贫户长期追踪机制。严格落实基层干部和包户干部通过跟踪回访、帮扶联系人和村扶贫专干不定期走访、脱贫户个人申报、系统信息自动比对制度,多种途径汇集脱贫户情况,发现易返贫户重点帮扶、及时帮扶。第二,进一步完善精准脱贫考核体系、考核标准,把返贫率纳入精准扶贫考核体系。通过实地考察、第三方评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暗访调研、问卷调查、集中述职评议等多种方式交叉评估和验收,保证扶贫效果和质量。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