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设立“中国粮谷”高科技园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的粮食战略思想和保持河南粮食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不能丢的战略要求,是依靠技术创新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借鉴“中国光谷”“中国声谷”等高科技园的经验,依托高等学校及区域优势资源,引领粮食产业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粮谷”定位
中国粮谷,以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建设起步区,以粮食产业经济为业务核心,以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粮食科研院所为依托,融合粮食科技、生产、经营、市场、物流、资本、金融等组织,构建综合的粮食产业开发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市场交易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形成中国粮食产业综合体,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的粮油食品高科技园区。旨在通过国家政策支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集聚全国粮食行业优质资源,促进粮食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解决河南乃至全国粮食行业的产业资源分散、大而不精及效益低下的现状,引领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二、设立“中国粮谷”的必要性
1.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迫切需要。中国是粮食产业大国,但还不是粮食产业强国。目前,我国70%的粮食加工企业从事米面油等初级产品加工,副产物未能实现综合利用,美国等粮食产业强国的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例超过4:1,而我国仅为2.2:1。国办发〔2017〕78号文明确指出,建设国家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是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必由之路。在郑州设立“中国粮谷”正是发挥河南粮食生产和科技优势,落实中央要求,推动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的有效途径。
2.河南建设食品工业及粮食产业经济强省的需要。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产业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最具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同时,河南省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开展扶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作为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粮食产业都是重要抓手和主要突破口。但目前我省粮食产业链条短,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在郑州设立“中国粮谷”,依靠政策支持集聚全国的科技、人才和产业资源,必将成为河南实现由粮食生产加工大省到粮食产业经济强省的重要支撑。
3.河南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大部分带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丰富,但粮食损耗高达15-30%,粮食加工能力弱,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建设中国粮谷,可以发挥我国粮油食品行业的集聚优势,有利于粮食科技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粮食贸易、技术合作和规则制定,开展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装备制造等跨国合作。
三、实施的优势与基础
(一)区域经济优势。河南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食品产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有很坚实的产业基础,具备全国独一无二的粮食产业资源优势。
(二)平台整合优势。郑州拥有全国粮食期货市场、粮食批发市场等产业平台,河南工业大学拥有国家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农业大学拥有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工程技术中心,在高新区还有全国第一批“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等粮油食品行业的翘楚,高层次平台集聚的优势为打造粮食产业综合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科研人才优势。郑州集中了一批在粮食生产和加工领域优势突出的教育科研资源。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联合的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河南工业大学构建了全国最完整的粮食产后学科专业群,在粮食加工和储藏领域先后获得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全国粮食行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世界粮食科技和标准化领域具有一定话语权。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郑州粮科院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郑州云集,这些都为创建一流的粮食高科技园,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四、中国粮谷建设项目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设立并建设“中国粮谷”高新技术产业园坚持“政府主导,学校搭台,企业唱戏,三方共赢”原则。建议省政府抢抓机遇,尽快依托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和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向国家发改委争取园区建设立项,并主导园区规划和功能定位设计,积极寻求合作方,在园区设立、建设、产业资源整合中发挥引导、枢纽和沟通、协调作用。
(二)成立“中国粮谷”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政府、行业、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知名专家组成,对“中国粮谷”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进一步论证;深入“中国光谷”“中国声谷”“中国数谷”等进行深入调研,学习先进建设理念和管理运营经验;对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项目运营进行顶层设计。
(三)成立“中国粮谷”理事会。理事会由参与的各级政府、高校、企业等负责人组成,作为中国粮谷项目的最高决策机构。成立中国粮谷项目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运营主体成立前的项目前期筹备事务。筹备注册“中国粮谷”商标,注册成立中国(河南)粮谷科技园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粮谷项目的运营主体。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