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政协工作 > 提案工作 > 提案展示

关于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案

时间:2019-06-17 21:46 来源:河南省政协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省历史人文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这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基础条件。但我省又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这些问题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具体体现,是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面对且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投入促进乡村建设“城市化”。要使农村实现城市的部分功能,满足新时代人们生活格局的变化,使大多数贫困落后、没有经济能力进行集中安置的农民,也能得到和城市相差无几的生活。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电力与通信、环保设施要基本接近城市标准,为农村“筑巢引凤”打下基础。目前新农业发展模式如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大都是局部改造、局部发展和多以经济利益为主。需要政府加大力度、花大力气,以整体观、全局观改变农村的局部差距大、地广人稀、分散落后的局面。

二、培育人才促进乡村格局“组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关键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村支两委是关键。村支两委是村民的领路人,特别发挥村支书、村主任“领头雁”、“领头羊”的作用。留住村民是根本,村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也是人才根本。我们要千方百计把这些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召回来,动员和鼓励他们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主战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能人带头是引领,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他们是智者,也是乡贤,威望很高。一件事情,不管是宣传发动,还是组织实施,有他们参与,有他们带头,就成功了一大半。科技人才是支撑。要深入乡村宣讲政策,规划产业、挖掘文化、治理环境,做到政策家喻户晓,产业有技术支撑。

三、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化”。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有助于构建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的治理体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振农民的精气神,促成农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充分调动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乡风文明要振兴乡村教育,让生活在乡村的农民有受教育、学文化、学技术的场所和教师;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让先进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要发展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打造温馨、舒适的农村健康服务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要吸纳在外创业人才返乡创业,促进家乡的文明乡风建设;要鼓励各类退休人士告老还乡定居,发挥他们优势引领构建文明乡风;要大力推动移风易俗,让村民们积极参与到文明乡风的创建中去,逐步摆脱落后腐朽的观念和行为。

四、增加人气促进乡村面貌“活力化”。农村无论如何发展,但人气还总是比城市差,要真正解决城乡差别的问题,最基本的要引导农村人口回流、引导市民下乡,光靠特色农业诸如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仅仅能够拉动部分农民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还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而我们可设想将非工业产品生产型的企事业单位、组织、团体等迁往农村。比如医院、养老院、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等等。尤其是主要以医治慢性病、癌症等与环境有很大关系的专业医院、寄宿型学校、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可引导他们迁往农村。环境对这些行业的影响至关重要,农村无疑是最适合的环境。农村的环境更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病人的休养,农产品加工的运输成本。

五、发展产业促进乡村收入“稳定化”。乡村振兴需要解决资金长期供给和就业长期保障问题。没有产业的发展,即使花大力气硬化道路、整治村容、安装路灯,乡村振兴也只是表面的。在第一产业方面,可立足乡村资源和基础,发展特色和优势农业,防止村落间或乡镇间同质化的低端竞争,在区域农产品竞争的格局中形成独特优势。在第二产业方面,可立足城镇工业园区,依托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工业,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在第三产业方面,可依托城市的休闲养生需求,实施观光体验、森林康养、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严格保护中把"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的“金山银山”。

六、科技兴农促进乡村发展“智力化”。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为无论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大力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品种改良及管理力度,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行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标准,注重产业发展的绿色无公害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按标准化生产,要求从田头到餐桌,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