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讲话中强调指出,郑州要树立世界眼光,自我加压、奋发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高品位建设,勇做先行者、当好排头兵。并要求全省大力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郑州大都市区。而当前郑州的现状,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还不相匹配。比如:国家正式批复建设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当中,郑州市经济发展体量较小,城市综合承载力不足,首位度和城市规模明显偏低,郑州市目前市辖区空间和承载能力已接近饱和等。亟待尽快实施区划调整方略,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发展腹地,提升郑州战略地位。
一、郑州市城市规模及首位度对比
郑州与广州、成都、武汉、西安4个中心城市几个主要指标对比。
一是从市域面积看:成都市14335平方公里,西安市10752平方公里、武汉市8494平方公里、郑州市7446平方公里、广州市7434.4平方公里,郑州市排名第4,是成都市面积的51.9%,仅比第5名广州市大11.6平方公里。从城市建成区面积看:广州市1237.3平方公里、成都市941平方公里、武汉市566.1平方公里、西安市500.6平方公里、郑州市456.6平方公里,郑州市排名第5,相当于广州市建成区面积的35.4%。
二是从生产总值来看,2017年,郑州生产总值9130.2亿元,2018年为10200亿元,在5个城市排第4位;占全省的比重为20.3%,排5个城市末位,比最高的成都低17.3个百分点。
三是从人口规模来看,2017年底,郑州总人口为988.1万人,在5个省会城市排第4位;占全省的比重为10.3%,在5个城市最低,比最高的西安(人口905.7万人,占比23.6%)低13.3个百分点,比武汉市(人口1091.4万人,占比18.5%)低8.2个百分点。
四是从人口密度看,2017年郑州市人口密度达到1327人/平方公里,位居5个省会城市第3位,仅次于广州市(1950人/平方公里),和成都基本相当,高于西安(842人/平方公里)和武汉市(128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较高,环境容量趋于饱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城市排名靠后,区域内教育、医疗、交通资源的承载能力薄弱。
二、郑州市优化空间格局的主要依据
(一)在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指出,建设现代化郑州大都市区,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国际化发展,强化对外开放功能,提升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功能,全面增强国内辐射能力、国外资源整合力,通过高铁和城际铁路深度融合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加快重点战略同区建设,使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
(二)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三区一群”建设(郑州市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原城市群),作为“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的核心,区划调整将进一步增强郑州都市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为“三区一群”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三)依托大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既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也是我国一些发展较快地区的成功经验。郑州现有的行政区划格局,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模式,阻碍了郑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三、关于郑州市优化空间格局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尽快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参与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建立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战略、重大举措、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
(二)尽快制定“多规合一”的城市发展蓝图。积极争取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支持,尽快启动新一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编制工作,充分体现未来大郑州都市区创新发展由“一主一城”(主城区和航空城)引领向“一主一城、双核引领”转变,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搞好顶层设计。
(三)加快区划调整,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由省委、省政府推动郑州与周边临近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促进郑汴、郑许一体化和郑新、郑焦深度融合,形成郑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加快推进“1+4”大都市区融合发展、高效衔接。
(四)加快撤县设区,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郑州撤县设区步伐,力争在2020年前,郑州市全部撤县(市)改区。大幅增加城市的发展空间,提高城市的功能覆盖和辐射能力,更好地从全市角度配置资源,让资金等各种资源均匀向周边辐射,吸引人才和产业集聚。
(五)提升经济管理权限,激活发展活力。恳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郑州市城市升格问题,进一步争取中央支持,赋予郑州市副省级城市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国家政策未明朗前,按照先行先试原则,在省级权限范围内,将省级在项目审批、规划、土地、环评等方面的部分权限下放或委托郑州市行使,尽快释放政策红利,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绿色”通道。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