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是我国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基本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农民健康的守门人,其责任重大,是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力量。健康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完善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是健康乡村的重要保障。“健康中国”战略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我国农村卫生问题。通过多年投入和建设,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村卫生室56057个,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有一个村卫生室。2008年以来,针对村卫生室基础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落后的状况,各级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截至2016年,中央和省政府共投入我省资金12.49亿元,支持地方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服务能力有所提高。《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实施后,其执业从无法可依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但是目前我省村医队伍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村医队伍总体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偏低、执业资质低。
虽然我省先后实施农村卫生人才“51111工程”、基层卫生“369人才工程”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些主要是针对乡医人才队伍建设的。村医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一些地方投入保障和激励政策不到位,人才引进难、下沉难、留住更难,新增本科以上毕业生基本流向了城市或城市大医院,毕业后愿意回到农村进行医疗服务的医学生几乎没有。我省村医现状是年龄偏大,60%左右年龄在45岁以上,年轻人员比例过低,后备力量缺乏,村医“无学历或学历低、无职称、年龄长”是我省村医的基本现状。
(二)村医知识老化,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不足,在岗培训不够,服务能力低下,难以满足居民的紧急救助。
目前,我省村卫生室人才匮乏是普遍现象,现有的村医基本上是上个世纪村里的赤脚医生和农村懂点医药知识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大部分村医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学历仅处于中学水平,接受岗位继续教育培训不够,职业资格总体偏低,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很小,大部分只有一个村医证。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村卫生室能力提升的瓶颈。有不少村卫生室面临人才断层、后继乏人的困境,部分卫生室因缺少人才而面临关闭。同时,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员的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化趋势日益严重,多种慢性疾病并存,村医薄弱的医疗服务能力更加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我省村卫生室的实际条件决定了村卫生室多数不能提供对意外情况或患者的紧急救助,多数交通不便,使得医疗救助作用受到限制。
(三)乡村医生收入与保障不能达到期望水平,岗位吸引力小,服务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村卫生室是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村医主要承担公共卫生项目有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重大精神病防治、全民健康宣传等,其收入主要是公卫项目的财政补贴和经营收入,年收入在3万左右,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原因主要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的价格偏低,且政府的经费补助也存在不到位的现象,村卫生室只能使用零差价的基本药物,村医收入渠道发生变化。村医处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基层,待遇低、兼职的多,大部分村医还要靠种地等农活补贴,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医疗服务工作,退休养老无保障,工作环境相对差,保障机制的不完善。
(四)大部分村医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只有少数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服务质量与水平较低。
加强我省村医队伍建设建议:
(一)根据我省村医现状,制定村医队伍建设长期规划。一是制定村医建设的长期规划,从人员数量、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等方面全面规划;二是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切实落实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对村医培训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宜农村的全科医学知识、急救知识及技能、中医药知识、中医技术、公共卫生服务等技能培训,落实人人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严格培训结业考试。三是实施村医定向培养制度。要通过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免费培养大中专层次全科乡村医生。
(二)出台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实施专家下基层计划,建立县、乡(镇)、村帮扶制度,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进行有效联动,为村医进修、培训提供机会,切实提高其业务素质。
(三)落实村医待遇,深入薪酬体制改革,形成正向激励制度,提高其积极性。地方财政部门应根据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对贫穷地区的村医予以合适的财政补贴,提高其执业积极性,保障居民能享有更公平的卫生服务。
(四)提高村医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执业环境,提升岗位的吸引力。建议实行村医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并落实全省村医的养老政策,可仿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方案,由省政府、县政府和个人三方筹资,划分比例。加快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改善房屋设施和设备装备,改善职业环境。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