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坚持把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仍有差距:一是存在制度障碍,行政壁垒明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受限;二是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放管服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现代信息技术驱动营商环境优化程度不高;三是创新型企业和大企业不多,创新型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四是创新资源聚集平台层次不高,孵化能力较弱,新兴产业培育能力不强。
为此,我们建议:
一、高站位,深化市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相结合,发挥我省市场规模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快形成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顶层设计一套省域基础设施、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形成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破除创新要素流动障碍,在创业创新普惠税制、投贷联动金融服务、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外资创投管理流程简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实施一批攻克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卡脖子”的重大项目;找准技术与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痛点,规范行政机构管理职能,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强服务,健全激发企业内在活力机制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智慧云等现代信息技术驱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广“店小二”服务模式。围绕企业需求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源头。发挥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的作用,采取“企业+联盟”模式,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形成联结上下游企业的创新链。推动基础设施的竞争性业务向市场主体公平开放,设立制造业创新中心专项基金,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重实效,优化聚集创新资源机制
创新权益分配机制,通过股权收益、期权确定等方式,大幅提高创业创新者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打破条块分割,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权,让创新主体决定科研经费使用和成果转移转化;落实国家“三评”改革意见中关于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的要求,紧盯“人口红利”之后的“工程师红利”,大力推进制造业“智鼎中原”工程,重点引进和培育百名卓越企业家(领军团队)、千名核心技术人才、万名高级技工,实现高精尖人才净流入;将已出台的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宣传好落实好,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持续释放制度红利。
四、搭平台,建设产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由政府、产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构建“政产学研资用”相结合的区域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研发、孵化、基金三位一体的新兴产业研究机构:围绕产业需求,赋能项目经理全球范围招聘专业化领军人才,自主组织团队,提出研发课题,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实行合同式管理,根据产业研究机构服务企业的绩效决定支持经费;探索“民办公助”的社团法人管理模式,以会员制吸纳独立研发机构加盟成立省域产业技术研发协会,根据业绩给予运行补贴和项目支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