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省已形成了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全国41个行业大类中的40个。近年来制造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规模总量持续扩大。2019年,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规模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制造业占河南生产总值比重33%左右。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构建了“5+5+4”工业体系,建成了装备制造、现代食品2大万亿级产业基地,形成了19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19%。三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技改投资年均增长37.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8.7%提高到2019年的9.9%,提高了1.2个百分点。四是新产业、新模式持续涌现。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7家,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达到16个,国家级绿色工厂(园区)达到84个,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25万亿元,居全国第10位,全省两化融合指数达到52.3,居中部第1位。五是民营经济持续壮大。全省中小企业户数达到55.4万家,2019年,实现增加值2.7万亿元,贡献了60%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及90%以上的社会就业。六是开放合作持续加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效,豫沪、豫京产业合作不断加强,华为、格力、上汽等一大批项目布局我省,河南日渐成为内陆制造业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二、我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占比过重,2019年仍高达46.7%。二是产业布局不够优。河南工业主要沿黄河和京广铁路线布局,受环保治理和建设用地限制,省内调整产业布局空间的回旋余地很小。三是高能级产业集群和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少。除食品、装备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外,其他产业集群在全国的影响力不强,带动力强的百亿级龙头企业更少,仅有45家,远低于广东、江苏和山东等100家以上的数量。四是创新能力总体较弱。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高校、科研院所较少,科技支撑能力明显不足。五是金融支撑不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未有效破解。
三、下步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一是在总体战略上,要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不动摇,努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强省,特别是要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实施,向国家呼吁设立中国(河南)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提升河南制造在全国中的战略地位。
二是在产业发展上,要着力做强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5大优势产业,做优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纺5大传统产业,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6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556”先进制造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双核引领、两轴支撑、三带协同”的发展新格局。
三是在政策措施上,一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编制《中国(河南)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并向国家进行申报。二要加大创新力度,组建河南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布局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在豫布局。三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集群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主动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链竞争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四要推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及“新基建”关联产业,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五要扩大省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规模,强化人才、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责任编辑: